书城自然科学探索生命的奥秘
31355100000015

第15章 健康与长寿(4)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葡萄糖耐量降低、血糖增高和尿糖为特征。早期多无症状,重症者临床表现有三多(多尿、多饮、多食),并可有血管、神经及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以至昏迷。

病因不十分清楚,但随着近几十年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人们所肩负的劳动减少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上升。因此,本病的发病可能与人们的多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有关,还可能与遗传、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刺激等有关。

近年有人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重要的诱因。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功能使之障碍,最终发生糖尿病。

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预防措施,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全身感染性疾病,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的摄入,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控制体重。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良药。运动可以促进热量的消耗,改善体内脂肪及糖的新陈代谢,使得体内储积的脂肪减少,增加肌肉组织的成分,另外也可以增强心脏及呼吸功能。

本病绝大多数是40岁以后才发作的,一般体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这一类型的糖尿病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不肥胖的糖尿病病人,也应该经常保持运动习惯。运动对糖尿病的控制也起一定作用,运动可以使血糖下降。运动还增加肌肉对能量的需要,而能量需要的增加,则必将使体内的糖和脂肪燃烧,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因此,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和脂肪的需要,血液中的糖就会被消耗,血糖就会下降。

3.2.6 肥胖症

肥胖系人体脂肪积聚过多所致。当进食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物质主要转化为脂肪,储存于各组织及皮下,形成肥胖,一般以越过正常体重10为过重,超过20以上者为肥胖。

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症虽然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根据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看,单纯性肥胖症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单纯性肥胖症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的危险因子,在其发病中起着或为病因、或为诱因、或为加重因素或兼而有之的作用。因此,肥胖症的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肥胖症的预防主要是控制饮食,限制高脂肪及糖类饮食,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锻炼。

3.2.7 肝胆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体力活动的减于使肪或长积食少,脂肪肝及胆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脂肪肝系指储存于肝组织的脂肪过多而引起。脂肪肝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限制高脂肪饮食,加强体力活动等。胆结石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

3.2.8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等引起的一种病症。多发生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妇女更年期内分泌失调,长期服用激素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所从事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发病年龄在逐渐变小。

其预防措施主要是要加强体力活动或锻炼身体,适当补充钙离子。

3.2.9 痔疮

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扩大曲张的静脉团称为痔。分内痔和外痔。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在儿童中少见。过去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普查发现,在成人中痔疮的发病率为50~70。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痔疮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增加,上升为70~80。

痔疮的主要病因为习惯性便秘,积存于直肠内的干硬粪块压迫穿过直肠壁肌层静脉支,使血液回流不畅。由于排便困难而蹲厕过久,或用力排便而增加腹内压,也易使静脉丛淤血。导致习惯性便秘的常见因素为:爱吃高脂肪饮食者、爱吃面食者,久坐办公、看电视、看电脑、打牌或下棋者,久病卧床者,平时吃蔬菜过少,不爱吃水果者,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等。

预防措施为,避免久坐,要在间隔中多起来走动,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多吃蔬菜、水果。水果最好在晚饭后食用。

几种顽固性心脏疾病的诊疗与预防

3.3.1 风湿性心脏病的诊疗与预防

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热引起的慢性心瓣膜病变。在瓣膜病的基础上,仍可有风湿活动的反复发作。

按国内统计资料发现,本病在50~60年代以前发病率相当高,占所有器质性心脏病的40~50,多数患者为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稍多。约1/3以上的患者过去无明确的风湿热史。但随着近几十年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本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远远低于高血压和冠心病。

发病原理

风湿热发病时引起心肌炎,心肌炎反复发作后,瓣膜相互粘连,瓣膜增厚、变硬、使瓣膜不能完全开放,以致瓣孔口径缩小,阻碍血流前进,称为瓣膜狭窄。若瓣膜增厚、缩短、畸形或同时有乳头肌、腱索的缩短,使瓣膜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血液返流,则称为瓣膜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由轻到重。单纯二尖瓣狭窄时,对心功能影响不大,当体力劳动时出现心慌、气短、乏力。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则对心脏功能影响很大,患者常出现心慌、气短、不能平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根据有风湿热病史,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扇扫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超声心动图和扇扫设备尚未问世,那时诊断本病主要根据听诊有舒张期滚筒样杂音,结合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大来诊断。现在由于有了超声心动图、扇扫等手段,对本病的诊断是先进一步。超声心动图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有确诊意义,表现为二尖瓣形态呈城墙样改变。

然而,对于不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到现在为止,还有个别误诊,或者都不能确定,这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复杂性。只要我们把这类的难题都解决了,心脏疾病的诊断就变得容易多了。

实际上个别风湿性瓣膜病变在经历了一定时期后,二尖瓣瓣膜会逐渐恢复,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无明显异常,过去的城墙样改变已经不存在了,但左心房和左心室仍然增大。这就让一些心血管工作人员感到很迷惑,像风心病?但二尖瓣形态尚在正常范围;又像扩张性心肌病?但心脏扩大不显著,病程进展情况又不符合(扩张性心肌病病程呈进行性加重)。最后还是不明确,只能都打了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变在一定时期内也能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概念,以后再遇到这类的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临床心血管医生肯定有这样一种印象,有些风湿病患者的寿命为什么那么长?有的已有20~30年的风心病病史了,但还能活到70岁以上,而且症状越来越轻。这就是因为患者年轻时居住条件很差,衣服的保暖性也差,很容易患感冒引发风湿活动,但过几年以后,患者的居住条件(从烧煤的平房搬到了有暖气的楼房)有了很大的改善,患者体内的有害风湿因子逐渐衰减,最后消失,因此患者的二尖瓣瓣膜逐渐得到恢复。本人遇到4例这类的风湿病患者,他们的二尖瓣瓣膜病变确实已大概恢复。这4例病人在过去刚患风心病时,居住条件都很差,都在边远农村,以后她们随男人到城里楼房居住,由于楼房冬季有暖气,保暖性好,另外她们的风湿病发作时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搬到城市以后,她们的症状越来越轻,很少去医院看病,过了几年以后,她们的二尖瓣病变已大概恢复。笔者虽然掌握的资料不全,但这种理论很合理,相信作为一个有经验、有悟性的临床医生看了后会理解。

预防

主要在于积极预防和治疗风湿热,以防瓣膜病变的发生。当瓣膜病变已经形成,则仍应积极防止风湿活动的发生。在冬、春、秋季是风湿活动的多发季节,应该注意保暖,以防全身关节受冷、受寒、出现风湿病变。

3.3.2 肺心病的诊疗与预防

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部、胸部或肺动脉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所致的心脏病。按病程发展的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肺心病主要是肺动脉栓塞所致,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右心衰竭、休克、心律失常和肺梗塞的症状和体征。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急性肺心病极为少见。慢性肺心病远较急性肺心病多见而重要。本节主要论述慢性肺心病。

发病原理

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时,由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有黏液和炎性渗出,造成细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因此吸气时支气管舒张,空气尚可进入肺泡,但呼气时由于支气管管腔缩小,气体就不易排出,而积滞在肺泡内,以致肺泡膨胀、破裂,造成肺气肿。

长期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可引起支气管周围炎,炎症波及附近的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的分支,又引起动脉壁炎症,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较多的肺小动脉增厚和狭窄就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此外,在重度肺气肿时,肺泡内压力很高,压迫肺泡壁的小血管,严取病病遍年是病性见呼吸造成血管腔狭窄或完全性闭塞,以致肺血管床减少,后者又促使肺动脉压力继续增高。长期的肺动脉高压,加重了右心室的负担,于是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导致右心衰竭。

临床表现

本病病程发展缓慢,症状和体征逐步出现。早期呼吸和循环功能尚能代偿时,出现一些轻微症状,如咳嗽、咳痰、乏力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等。

诊断

根据患者有气管炎病史如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紫绀等,结合心电图有肺型P波、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X线显示为肺气肿、右心室肥大等,一般诊断肺心病比较容易。

预防

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冬季,人们为了取暖做饭,使用的煤炭质量很差、柴火烟雾也很大,再加上住房条件很差等因素,这就造成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村地区,在生活时很容易将煤烟或柴烟吸入肺脏内,久而久之,出现了严重的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由煤烟和柴烟引起的肺心病很严重,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相当明显,有时心电图肢导P波的振幅超过QRS波振幅,肺气肿和紫绀的程度也很严重。

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北方广大农村地区在冬季用煤取暖做饭和住房条件有所改善,这种严重的肺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另外一种原因就是长期吸烟导致的肺心病。这种长期由于吸烟引起的肺心病在全世界非常的普遍,但这种肺心病症状和病理改变较轻,多数必须是有20年以上的烟龄,而且是烟瘾很重者,才能发展为肺心病。因此,人们为了预防肺心病,戒烟是很重要的,或者是少吸烟。其他致病因素现在已经很少见,就不作介绍了。

3.3.3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与预防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病变。心肌炎常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变。

病因

病因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毒。

临床表现

多为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头晕等。本病多见于青少年以下的人群,以女性为多见。发病前常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

主要根据发病前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以下,临床上有心悸、气短等表现,结合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各种早搏、心肌损害等,扇扫显示心脏大小正常(本病很少出现心脏增大,根据这一特点可鉴别于其他心脏病如扩张性心肌病),严重者在发病几天内出现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酶增高。心电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比较突出。

我们都知道,心肌具有特殊的自律细胞,它对炎症,神经等因素特别敏感,应该说体内病毒波及到心肌组织,心肌组织立刻就有反应,首先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感冒发烧出现窦性过速是很常见,但如果感冒发烧痊愈1~2个月后,窦性心动过速仍未消失,那就考虑是轻度病毒性心肌炎;如果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各种早搏、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轻度ST-T变化,就应该考虑中度病毒性心肌炎;重度心肌炎表现为ST段明显压低、T波明显低平或倒置。

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如果患了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要注意保暖,以免病情加重。如果患了轻度或中度病毒性心肌炎也不要紧张,不要过多的吃药或输液体,要多注意休息,避免体力活动,经过半年至1年就会逐渐恢复。重度病毒性心肌炎也不要过多的用药,要积极的解除病因(呼吸道感染),多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多数经过几年后自动痊愈。但也有一些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损害形成的疤痕,始终不能吸收,心电图始终表现为ST压低,T波低平。

3.3.4 心肌病的诊疗与预防

心肌病是一种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的致病因子引起的心肌病变。按病理学分为三型: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本文介绍前两种。

扩张型心肌病

本病的特征为全心扩大,而以左心室、左心房扩大更为明显。病程长,到最后呈进行性加重,出现顽固性的心力衰竭、顽固性的心律失常。

病因。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从发病的趋势来看,现在少于过去,城市少于农村。从以上发病趋势可以看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生活水平低自然影响了人们的自身免疫力,居住条件差则很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简陋的环境里,长期遭受风寒侵袭,长期受冷受冻,久而久之,则容易造成体内的脏器受损,再加上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人体自身免疫力很差等因素,侵入到人体内的风湿因子可能长期作用于心肌组织,使心肌发生病变。笔者遇到的扩张型心肌病多数都是居住条件差的,在发病以前常患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心慌、气短、胸痛。当病情再进一步发展时,防善多乏加短显作压严死症有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临床表现。诊断。根据病程长,且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全心扩大,以左心房、左心室扩大为明显等,诊断一般不困难。

难就难在鉴别诊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