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者为王
31298900000036

第36章 环环相接去决策

管理者的决策有着较长的时效性,甚至一项决策影响以后许多工作,所以决策必须有长远的眼光。但是在具体决策中,决策又是可以分成许多环节的,每个环节又相辅相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决策又必须讲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才能使领导管理的决策在实际运用中处处获取主动。

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高超的领导决策才智,还充分表现在他具有出众的胆略上,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战机,而且总是把实现决策的各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

毛泽东多谋善断,全局在胸,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当主、客观条件允许做某件事时,他能抓住机会。而当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但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时,他又敢下大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显示出战略家的伟大气魄。

在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毛泽东透过弥漫的战争硝烟,科学分析了战争形势,毅然决然地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紧紧把握住“执行有利决战”的原则,亲自组织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空前浩大的战略决战。

当辽沈战役高奏凯歌,淮海战役鏖战正酣之际,华北敌军受到震撼,已成惊弓之鸟。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快速提前秘密入关,配合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当时华北傅作义集团是国民党在战略上唯一可以机动的兵力,蒋介石企图利用该集团阻止我军南下或增援华东战场,傅作义本身还有西窜企图。针对这一特点,毛泽东提出采取“隔而不围”和“围而不打”的方针。为防止出现把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部打掉,迫使南口以东之敌逃跑的状况,毛泽东令华北部队对新保安之敌暂不要打,以华东战场延缓对杜聿明残部作最后歼灭之部署相配合,先稳住敌人,完成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使华北敌人完全陷入收不扰、逃无路的绝境。华北敌军被我军斩头去尾,分段歼灭。我军先后解放了张家口、天津、新保安、塘沽,在重兵围困下,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就这样,我军先后歼灭蒋介石的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的胜利,也是毛泽东的领导决策艺术的胜利。它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革命胆略。他那深谋远虑,处处主动,环环相扣的指挥艺术,正确地处理了三大战役的战略衔接,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决策才能与智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从毛泽东对三大战役的运筹和决断过程来看,毛泽东当居高明的领导者。他全局在胸,针对各个战场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确定各个战役的主攻方向,最后夺取了决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