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30939700000027

第27章 画家蔡健如

蔡健如,祖籍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1943年6月29日出生于菲律宾。6岁时随父母返乡,就读于家乡塘东小学,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喜欢美术。1955年就读于晋江三中,因喜欢美术被推荐担任学校黑板报美术编辑。1962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本科,并于1966年毕业。1968年分配到宁夏大武口基建中学任美术教员。1970年参加宁夏石嘴山文化馆美术活动,被《宁夏日报》邀请为美术通讯员,为该报插图及随美术组进行美术采访工作。1975年赴香港定居,创办柏雅油画公司,任董事经理,专事艺术创作。1995年加入香港书画研究会,于1999年任该会理事,2000年起任该会理事长至今。1999年加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同年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并于2008年当选为该会第六届常务理事。201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2012年加入香港中国美术家联谊会。

蔡健如已结集出版《蔡健如钢笔画作品集》(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7年版)、《蔡健如中国画作品精选》(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11年版)。2008年至2010年,由香港云峰画苑策划主办的蔡健如钢笔画个展在香港、广东中山、北京、上海四地巡回展出;2012年9月8日至12日,蔡健如中国画作品个展在厦门美术馆举办。其作品十余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数十次入选香港及内地联展。其中:

1998年,中国画《云深银泉聚》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由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大权威单位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

1999年,中国画《金生丽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之港、澳、台作品邀请展,并获优秀奖;中国画《气含殷周圣风骨》入围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古梅——大箴焕彩》入选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春华古韵》入选《中国画三百家》;中国画《古香》入选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

2001年,中国画《古香》入选香港艺术双年展。

2004年,钢笔淡彩组画5幅《山不转水转》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之港、澳、台邀请展。

2006年,钢笔画作品参加第十届上海艺术博览会。

2009年,中国画《绝色动心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之港、澳、台邀请展。

《蔡健如钢笔画作品集》出版时,香港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秦岭雪作序文《生命摇篮的回望》:

过去十年,上午或晚间,倘若你经常在港九铁道线上游走,你会看到一位瘦削如劲竹,脸部轮廓依稀似吴冠中的中年汉子低头作画;一支钢笔不厌其烦地在速写本上刷、刷、刷,穿越时间隧道,窗外一片苍茫。而崇山峻岭、草树飞瀑、苍松翠柏、清流岚影、夕照霞光一一奔赴笔端。

健如使用的是绘画专用的钢笔。尖细的笔锋起落如蝴蝶、如鹰隼、如情人轻轻一吻,亦如骤雨鞭打大地、如晴雯勇补孔雀裘,亦如黄河怒吼奔泻在琴键上……

因家居新界而工作地点在半岛尖端,最初,是为了消磨交通线上的两个小时。之后,逐渐进入状态,胸中丘壑历历如绘,下笔有了审美的规范,神与景遇,遂形成不同的境界,或壮阔、或幽深、或雄秀、或华茂,危崖巨嶂,追慕宋元经典;浑厚沉郁而又生机盎然,有意无意踵武近代山水巨匠黄宾虹。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东海之滨到贺兰山阙,这是经历血与火磨难的一代。古树飞泉,红叶焚烧的山峦,如长剑倚天的峭壁,丰沛的急流,微风吹过,波光潋滟的陂塘,充满洪荒的伟力,焕发生命的华彩,仿佛从邈远时空传来声声呐喊。

以最简易的工具,以十分纯熟的技法,以不惮艰辛的劳作表现大自然的无比丰富,如织女抛梭,农夫插秧;搜尽奇峰打草稿,敷写壮美的境界,表达商业社会中久经压抑的悖郁情怀,这是饱黯风霜的画家对人类生命摇篮的一次回望。这里,没有任何固定的程式,如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没有旧的山水画陈陈相因的腐朽气味。每一个形象、结构都是写生、写实,而又经过概括提炼,描绘一种氛围、一种意境,令人低回叹息、震撼沉思。

除了山的突兀、高古、峻嶒,健如尤擅画水。飞湍如舞,猛浪似奔,渊潭若思。既界破山色,留下虚空,又表现了大自然永恒的律动。我以为,这是健如君回望之作的一个亮点。其中若干佳构甚至可以印证李白的不朽歌吟。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如“飞湍瀑流争喧俯,冰崖转石万壑雷”;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等等。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而是饱含对大好河山惊叹、激赏、崇敬、赞颂的深情了。

健如君的钢笔画,按照著名美术家丁仃先生的评论语言,可以称为“优势的组合”。首先是画家具有多方面的绘画才能,素描、水彩、油画、国画都拿得起,不是三脚猫,而是行家里手;再者,是画家犹如一位号手,能够把各种美的元素集合起来,互相借重、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向着统一的目标行进。这个目标就是主客体融合无间的有显豁个性的崭新的美的创造。健如君希望在国画的空灵上表现油画的沉郁,希望在素描的肌理上表现国画的灵动,又希望在钢笔画灰色的调子上映现水彩的明丽多姿。他想让自己的画作既有中国画宁静悠远的意境,又有西画的立体、层次,光与暗的微妙变化,为此,他甚至弃用卡纸而用钢笔在宣纸上作画,为的是追求晕染的效果。看来,这是一位勇于探索,有一点野心的画家,李可染所说的胆与魄,他都有所具备。

艺术的天地无限广阔。严守蹊径,向深处开拓,化繁为简,是一种路向;天女散花,手持彩练当空舞,广采博取为吾所用,也是一种路向。在健如君巨幅的艰苦创造前面,我看到画家对于传统钢笔画的突破。他的大胆组合并无生涩感,在浑融一体里爆发出新的光芒。

《蔡健如中国画作品精选》出版,秦岭雪再次作序文《思绪纷纷话健如》:

中国画,三四十年来强调创新,离开传统和经典愈远愈妙,不必担心唐突古人。但是,也有一座大山横亘眼前——这就是中西结合的难题。为什么必须结合?当然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可以结合,而且应该结合,结合有出新的效果。还有,就是当今的画家绝大部分出身美院,熟悉西画的一套技法,从素描、结构到光暗、空间、色彩等等。而他们身为华夏子民,日常大量接触的还是中国文化,包括二三千年的美术积淀。这样,很自然地就萌生了用国画的原材料和工具结合西画的技法画出有别于前贤的作品的愿望。对于蔡健如君还有一个环境使然的因素。40年寄居香港,以西画的技能制图应市,从好的一方面来说,是深化了对西画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是造型和色彩,准确精工,层次分明,写真的程度极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十当一,层层加码,以求达到完整、丰富、充实的视觉效果。他画梅,铁干虬枝,饱经风霜,伤痕斑驳,几乎可以触摸;他画竹,劲节繁枝,疏密相间,明暗交替,恍如老家窗前一丛竹子,而绝非因袭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的牡丹花瓣薄如蝉翼,亦似最高级的丝绢,网络清晰,晶莹富艳,微风中有王者之香,这一些都彰显画家的用心是以“真求美”。为此,健如君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学生时代,为了练习画竹的用笔力度、墨韵、章法。长时间每天四五点起床,练习一二小时,终于获得老师的肯定。这种硬功夫,数十载不辍。不辞其劳,不厌其细,力求精细地、立体地、全面地把握对象。这是健如君毕生的追求,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从小鸟到大象,他都可以画得栩栩如生。

另一方面,健如的画从选材到立意又极为符合国画的传统,以金石喻红梅,正如郭沫若所赞叹的“漫夸疏影爱横斜,铁骨凌寒笑腐鸦”。他亦如旧文人以劲节写竹励志;他画牡丹甚至和李白的清平调暗通消息,画中的美人娇艳丰盈略似杨贵妃。他的点染、线描、挥洒、皴劈又极精细,极严谨,符合国画法则,这就是“以精工求美”尽精微而致广大。当然,蔡健如君不会忘记以西补中,他的山石峻岭有油画的肌理笔触,耐人寻味。他画水,浪花四溅,奔流急湍,借鉴东洋画派用白的秘技。蔡君还非常着意明暗的对比,在平面上追求立体的效果,凸显客观事物的本相。那一群七彩的游鱼,你不觉得就在水中与君共乐吗?他的超级肯定的陈述几乎摒除了一切犹豫、朦胧。这就是经历了大西北风沙磨炼的健如君的性格,也是他画风。

读健如君的画,你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的绘画的审美判断剥离,在强化绘画因素的前提下,所有简淡的逸笔草草,所有率性的着手成春的趣味,所有不确定的墨痕晕晕都与蔡君无缘,都为他的工致富艳以繁破简、严整写实的画风所颠覆。读健如君的画,你还必须相当程度向西画靠拢,充分领略他准确的造型,严谨的构图,毫厘不爽的肌理,明暗对比的立体感,艳而不俗的设色,墨与色交融酷似油画笔触的堆积……你定会有惊喜、激动、称奇,也必定有些许遗憾。如果你还坚守着“写意传神”、“不似之似”等古训的话。

讨论中西能否结合已经没有什么意思,因为近当代画家中西结合的实践已蔚为大观,从任伯年、张大千、林风眠、朱屺胆、刘海粟、吴冠中到我的小友李某、王某、曾某,触目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结合,如果选择若干结构,条分缕析,玩怿解构,说明这其中有几分中又有几分西,又如何结合而臻其妙,或许可以指明若干途径启示来者。然而,艺术作品可以如此解读吗?

有所得必有所失,而失去的可能是我们曾经坚持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要求,艺术的现代化已成为潮流。那么,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否有朝一日回归传统?

绘画的当下性无需置疑,但是,可以为过去画画吗?又可以为未来画画吗?

读健如君这本国画集,思绪纷纭,移录纸上,向蔡君和同道请教,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