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30939700000026

第26章 高级工艺美术师郑礼阔

郑礼阔,笔名农裔、里克,1943年6月生,晋江市内坑镇白垵村人。1960年至1964年就读于福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商业美术专业。历任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兼省工艺美术综合实验厂厂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公司经理、福建省第二轻工业厅副厅长和厅长、福建省二轻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兼任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等职。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09年退休,居福州。

郑礼阔于1964年毕业分配到福建省手工业研究所后,主要从事日用工业品的造型,包装装潢、商标设计。此后长期从事福建工艺美术的科研创新、创作设计、技艺培训和行业管理等工作。1979年参与创办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任常务理事,1984年任理事长,2011年改任名誉会长。1984年加入福建省包装技术协会。1985年参与创办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任理事长;同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历任两会的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9年参与创办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任副院长。1989年至2010年,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2010年起任该会第六届理事会顾问。199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该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加入中国包装联合会,任常务理事。2011年参与创办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任副会长。福建省政协第九届委员、文教卫体委副主任,福建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晋江政协之友书画院顾问。

1979年,在郑礼阔的倡导下,福建省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为全国首创。同年参与倡议评审全国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荣誉称号,并任第二至六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评审委员。20世纪80年代起,郑礼阔开始参与组织全省性工艺美术省级最高荣誉称号(工艺美术专家、名人、大师)的评审,至今已4届;组织开展省级工艺美术作品“争艳杯”大奖赛,至今已5届。他曾任全国第八、九届美术大展评审委员,多次参加全国漆画作品展评工作,福建省重大美术、工艺美术作品展评工作和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美术作品评审工作,以及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的评审工作,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园区、文化生态区保护等调研、论证工作。

多年来,郑礼阔参与《八闽纵横·福建工艺美术》、《闽都文化概论·闽都工艺美术》、《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福建篇·建筑与工艺美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福建省地域文化通览·福建工艺美术》、《闽台文化大辞典·福建工艺美术与雕塑、台湾工艺美术与雕塑》等编写工作。其专著《郑礼阔画集》于1997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合作)于2011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外,郑礼阔还撰写了有关工艺美术史料,品种、技艺介绍以及工业设计,经济改革等论文和文章60多篇,分别在省内外有关报刊、研讨会发表。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中国画等美术作品,在报刊发表、参展和被有关机构收藏。其中:

1994年,中国山水画《雪韵》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

1999年,中国山水画《昆仑颂》作为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总评委作品参展。

2002年及之后,漆画《秋韵》参加法国中法文化年、北京漆画双年展展出。

2005年,漆画《月晕》入选中国漆画展。

漆画《霞归图》分别于2007年入选第二届全国漆画作品展、2010年入选福建省赴京“锦绣海西”美术作品展。

《郑礼阔画集》出版时,他自序如下:

我学美术之梦从小就有。记忆中学画画是从临摹庙宇里的壁画神像开始的。在摇篮地晋江乡下,这东西不缺,缺的只是钱和启我童蒙的老师。至1960年考进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美术有了师从。美术课程虽繁多,却也乐此不疲,分专业时念的是“热门”的商业美术,诸如产品造型装饰、商标包装广告等等,专业性很强,而基础课仍为必修,这很好,可学到更多东西。然而却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家住农村的我首当其冲,户口被“压缩”回原籍,学习条件急转直下,若非母亲兄长扶我、掖我并激我,是难圆我求艺之梦的。

毕业分配在该校主管部门的手工业研究所,从事日用品造型装饰、商标包装设计,正合我所学专业。喜色尚未褪尽,却又遇上“文化大革命”,号称“美工”的我们,顶多只能在宣传栏上起点作用。70年代介入工艺美术的行业管理之后,未能直接从事创作设计,但老本行尚未敢相忘,不时与道友们切磋宣传画、中国画技艺。80年代伊始,改革大潮将我推到二轻行业的领导岗位上来,对美术虽苦恋深深,但身不由己,一应画事仅成“业余”。既为业余,对画画却时而“旧情复发”,一俟有机会与文房四宝相守,难免眼馋手痒,怕只有自己才体味得真切。于是“工余求索,自得其乐”这种感觉,也便有那么点意味深长了。

在各种艺术领域的发展中,无论是绘画、工艺美术还是工业产品的设计,追求和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是每位艺术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在艺术探索中,也尽可能走自己的路,使作品既保持某种传统,又具有个人的风格,避免千篇一律。由于受姊妹艺术门类,诸如版画、木刻、染织和工艺美术的“因材施艺,因势造型”手法等的启发,我在作画时采取先以大面积画在纸上,让水、墨、色干湿浓淡相呼应,并处理好纸纹肌理,然后叠印成画面,在画面或干或湿时,根据需要进行绘画整理和完善,再添必要的山石草树,缀几个人物、船只之类,使画面既有自然天成的水墨色彩纹理,又有融于自然肌理中的艺术加工,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无可复制的生动艺术效果。此种方法最宜于表现大海波涛、雪山岩石的纹理,亦可表现沙漠荒野的苍茫。此次与大家见面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尽管处理得未见都很精当,但那份苦心和执著也约略可见,倘能得道友们的不吝垂教,正是我求之不得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