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08

第8章 莫高窟的创建

目前所见记载莫高窟首创情况的文字资料主要有3件: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五月十四日立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简称《李义碑》;敦煌藏经洞中所存古代遗书《莫高窟记》(今编P.3720号);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北壁左上方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3件材料中以《李义碑》的时代最早,有关莫高窟初期历史的几个问题多以它为据。

莫高窟的开创者是沙门乐傅,当是一位禅僧。他创建莫高窟似乎有点偶然,据说有一次他杖锡穿行在三危山、鸣沙山间,猛抬头望见三危山顶的万道霞光中有无数金佛涌现,圣妙无比。乐傅大受感动,认定三危山是佛门圣地,自己与佛法有缘,幻见的金佛就是真正的神佛,神佛在启示自己于此弘法。乐傅于是发愿,在鸣沙山麓开凿了第一洞石窟,揭开了敦煌石窟艺术史的第一页,关于其开窟的时间,敦煌遗书《沙州地志》(P.

2691背)记为353年,不过更可信的似乎还是366年的说法,《李义碑》等记为“建元二年”。建元是前秦苻坚的年号,实际上366年时统治敦煌的仍然是前凉张氏,不可能用前秦年号,“建元二年”应是前秦占领敦煌之后,当地人追述往事时的说法。

关于莫高窟所处的确切地理位置,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莫高窟系开凿在鸣沙山东端的崖壁上,有的书上却说是建于三危山,那实际上是就鸣沙山所属山脉总称而言的笼统说法。三危山一名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三危山是指横跨安西、敦煌两县中部的山脉,全长200多公里,它被几道田沟断切为若干段,每段又各有具体名称,其中鸣沙山是指今党河水库向东40公里至大泉河一段的山体,正是莫高窟的所在,而自大泉河向东42公里至东水沟一段的山体乃是狭义的三危山,它西与鸣沙山相对,主峰距莫高窟依托的崖壁约5公里左右。

其二,莫高窟距离敦煌县城的里程过去常称为25里,那是指走直捷便道而言,实际上历代道路常有变动,距离里数的变化也就相当大。现在人们从敦煌市去莫高窟多乘汽车走公路,出城后先向东,再折南至窟,路线呈矩尺形,里程也较捷路增加了一倍,所以现在人们常说莫高窟距市区的距离是25公里。

有关莫高窟一名的涵义和由来也颇令人费解。有人直解作“漠高”的简写,认为是指沙漠高处。有人认为与佛教专用名词“妙高”有关,因唐代妙、莫同音,妙高也就借写为莫高。妙高是梵文苏迷卢的意译,本指须弥山(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认为须弥山是人们所住世界的中心,佛教兴起后沿用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