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62

第62章 东汉至金长城

东汉至宋、金的1200年间,长城的修筑处于低谷时期,这是与民族关系及政治形势紧密联系的。

东汉之初,内部争斗未息,统治未稳,社会动荡,匈奴族又乘机骚扰边郡。中原的一些反汉势力也往往与匈奴勾结,其中尤以卢芳为甚,与匈奴联兵入塞。光武帝患之,除发兵击伐外,在山西、陕西、河北诸省修筑了简易长城和烽燧亭侯。

东汉后,居于东北的鲜卑逐渐强大,对中原王朝时服时叛。

在两晋近百年中,北方的统治者是人居的少数民族,而各国间战斗频繁,无暇也无必要去筑长城。

534年,鲜卑族宇文泰在关西拥立孝武帝,高欢在邺(今河北磁县)拥立孝静帝,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史称东魏、西魏。在六镇起义中,柔然得以强大,又成大国,东魏不得不筑长城以防柔然。

在南北朝时代,北齐是筑长城次数最多的王朝。577年,北周灭北齐。其后突厥屡寇边境,北周因此修缮了北齐长城。

581年,杨坚统一了中国,国号隋。隋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远交近攻,使离间计,逐步削弱突厥。但同时,隋也多次筑长城防备。隋末,突厥又成为北方大国,为患北境。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初,国内仍有割据势力,政局未稳。东突厥勾结割据势力,连年寇边,攻破城邑,掳掠人口财物,甚至严重威胁到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安全。唐太宗即位后,积极训练精锐军队,终于击败了突厥。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强盛繁荣的朝代,“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在其统治的290年间,朝廷没有兴长城之役,但为一时之需曾修筑防御设施,边境的烽燧制度也很严密。

唐朝廷没有大兴长城之役,但唐的边国高丽国曾修过长城。

唐自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末,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失败,各地反动势力纷纷拥兵自立,后来演变为五代十国。

宋朝边患严重。

南宋广大人民深受战争离乱、颠沛流离之苦,盼望收复中原的日子到来。

五代时没有建长城。在短短的54年中更迭了5个朝代,统治者忙于争夺帝位,无暇顾及抵御外侮。

南宋时占据中原的金国西北边境受到塔塔儿(鞑靼)和日益强大的蒙古人威胁,于是筑起了规模较大的长城。

金和南宋先后为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所灭。

蒙古人的铁蹄征服了半个世界,在中国建起的元朝(1271-1368年)拥有大漠南北。这100年间也没有长城之役。

东汉至南宋千余年间,政权几经更迭,而居于北方的劲敌是换了一族又一族,始终威胁着中原人民的生活。由于中原政权的强弱和对外政策的不同,有的朝代兴筑了长城,有的朝代没有兴筑。纵观这一时期所兴筑的长城工程,规模不大,历时大多短暂,除金长城外,长度也都有限。一些地段早已被夷为平地,使考古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