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60

第60章 西汉长城

秦始皇死后,蒙恬被诛,天下叛秦,中国陷于各强纷争之中。而秦时所遣徙戍边的战士和贫民陆续离去,边境失去戒备,于是匈奴遂又南侵。

汉武帝在与匈奴进行战争的同时,为加强边防,保卫边境屯田,在西北和北部边境修建了计逾1万公里的防御工程,这些防御工程汉代人称之为塞或边塞,它包括了长城、壕堑、亭障、烽燧等。

据《史记》《汉书》记载,重要的边塞修筑有五次:一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在收复河南地后,筑朔方城,修缮了秦蒙恬的边塞,以黄河为险固;二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兵出焉支山、祁连山后,由令居始筑至酒泉的边塞,修造时间各家考证不同,大约在元狩三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20-前111年);三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击破姑师(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后,由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四是太初元年至四年(公元前104一前101年)伐大宛(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纳盆地)后,自敦煌西起亭障至盐泽;五是太初三年,遣徐自为出五原塞外数百里至千余里,筑城郭列亭至庐朐,又令路博德筑塞居延泽上。

西汉长城西起新疆,东抵辽东。它穿过浩瀚的戈壁沙漠,横亘于无垠的草原,翻越崇山峻岭,或塞墙、堑壕,或列燧,因地制宜,延绵1万余公里。西汉在沿线大力开展军屯,并徙民实边屯田,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这对抵御匈奴入侵、开发边境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抗击匈奴、修筑长城固然是汉武帝的英明决策,但广大劳苦大众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汉书·贾捐之传》中说:“当此之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长城是由人民的血和泪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