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49

第49章 长城出现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奴隶制已走向衰败没落,封建制已孕育发展。在新与旧的较量中,封建制终于取代奴隶制,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逐步形成。春秋战国经历了这一过程,社会动荡,战争连年。

周平王为犬戎所逼,从镐京(今西安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东岸)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史称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东周一代王室衰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王室独尊”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了。

各诸侯国之间,强凌弱,众欺寡,展开了兼并的争斗。据鲁史《春秋》记载,春秋242年间,列国间的军事行动483次,平均一年两次。兼并小国最多的有晋、楚、齐、秦、吴、越诸国,其次为鲁、宋、郑、卫,再次是陈、蔡、曹。楚国先后吞并了45国,晋吞并二十余国,齐桓公并30国。至春秋末年,原有的150个诸侯国只剩下了晋、楚、齐、燕、秦、越、鲁、宋、郑、卫、蔡、邹、杞、莒、曹等十余国。不久,晋又被韩、赵、魏所瓜分。至战国时,中原大国仅存7国,史称“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兼并战争异常残酷,正如孟子所描绘的:“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残酷而剧烈的兼并战争史。在战火的洗礼中,历史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伟大变革。

战国七雄中,秦、赵、燕三国的北部边境与广阔的草原相邻。这里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

他们有匈奴、林胡、楼烦、扶余、涉和沃沮等,统称诸胡,以匈奴最为强大。这些骑马引弓的民族,时常侵犯边境,掳掠人民和财产,对中原构成很大的威胁。秦、赵、燕在与诸侯国兼并逐鹿的同时,还要抵御诸胡的侵犯。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的程度促使兵种起了变化。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着《日知录》中指出,长城的缘起是由于“战国井田制度废除,而车变为骑,于是寇抄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骑兵可轻易跨越小涧,跃上山坡,来去倏忽,筑高墙抵挡入侵的骑兵,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是能起作用的。长城就是把行之有效的城池御敌高墙建于边界之上,以保护国家的安全。而春秋战国时,筑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造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据考古资料,在距今约5000-46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人们就会修筑城池。今在湖北、湖南两省共发现了5座这样的古城,它们是石家河古城(位于湖北天门石河镇北约1公里处)和走马岭古城(位于湖北石首焦山河乡走马岭村),城头山古城(位于湖南澧县车溪乡)、阴湘古城(位于湖北江陵荆州城西北约34公里处)、马家垸古城(位于湖北荆门刘集乡显灵村)。这些城的规模都不大,周长在1000-2000米间;形状也不规则,有长方形、梯形、圆形和椭圆形,随地形和河道而定。但它们都有夯土的城垣,现存城垣残高5-8米,采用河卵石作夯具,还没有使用板筑。夯筑质量不高,在建筑技术上尚处于原始阶段。比它较晚、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城址也发现5座。它们是王城岗古城(位于河南登封告成镇西约1公里处)、平粮台古城(位于河南淮阳县城东南约4公里处)、郝家台古城(位于河南郾城)、边线王古城(位于山东寿光孙家集边线王村)和城子崖古城(位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的规模也不大,但比屈家岭文化古城要规整,一般呈方形。夯土城垣下往往挖有基槽,使之稳固。城垣除用卵石夯外,有的采用了局部小板筑夯打,即墙的两侧用小板固定,其中纳土夯打,夯实后拆板往上再夯,在建筑技术上比前有进步。商至东周时筑城技术大大提高。东周的都城规模都比较大,面积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由于战争环境和防御的需要,东周的都城均筑有城和郭。一般内为城,即城中之城,是国君和大臣活动的场所;外称郭,由百姓居住和生活。《吴越春秋》说得很清楚:“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现存的都城城垣基宽可达40米,高10-18米。由大板夯筑而成,夯筑质量很高。当时对诸侯国都城的规模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

还专门加以记述。但由于礼崩乐坏,制度已遭摒弃,各诸侯国都城都明显突破了等级的限制。

诸侯国之间的残酷兼并和诸胡的犯边,是长城产生的历史背景。2000余年筑城的经验,为长城的修筑提供了技术条件。

各诸侯国在自己易受侵犯的边境筑起了道道长城。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这些诸侯国有:齐、楚、魏、秦、赵、中山、燕。齐、楚、魏、中山和赵南界、燕南界长城,是为抵御敌国侵犯、兼并而建的,而秦、赵北界、燕北界长城是抗击匈奴诸胡的防御线。前者的齐、楚长城应是最早修筑的长城,但北边抗击匈奴诸胡的长城要比内地长城长得多,防御措施也严密得多。

对于中央集权统一的国家来说,原诸侯国间的内地长城不利于全国交通的畅达和经济的发展,但可以成为诸侯国割据局面死灰复燃的一个屏障。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堕坏城郭”“夷去险阻”。当时所要毁坏的城郭,有关东诸侯国都城,也有内地长城。秦始皇对北边长城不仅不毁坏,还加以修缮并连接起来。内地长城都位于人烟稠密地区,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破坏在所难免,而秦始皇堕坏城郭的措施也是它们保存不好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