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48

第48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

两千多年来,万里长城不仅以其巍巍雄姿、坚强体魄着称于世,而且长城这一庞大浩繁的物质载体中所凝结、包蕴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也世世代代激励着中华儿女,以至深深地内化为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的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典型象征。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这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家军事家修筑万里长城的初衷,也是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在经济、文化、国防等建设中仍然提倡的一种战略思想。当初,古人修筑长城,有的是战事临头,在一片危机感中所采取的军事举措;然而在大多情况下还是为了有备无患。尽管这种“备”,因当时诸多历史条件的局限,还不乏保守的成分,没有很好地将军事防御和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提高联系起来,层次较低。但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提炼,到近现代,特别是到了新中国,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升华,“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朴素的军事战略思想,已经与“落后就要挨打”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人民“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昌盛,国家繁荣,才能不挨打,不受制约,才能自主平等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坚定的共识。因为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被瓜分、被蹂躏的屈辱。所以,这种共识,在西方势力封锁我们,两个超级大国大搞霸权主义,有硝烟的战争频频发生的时候,曾激励过中国人民;在天下似乎太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形势主流的时候,仍时时给中国人民以警示。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中国人民仍不放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在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中仍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为什么?一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是为不受制于人,不让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不倒,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自主自尊、自强自立、有备无患的思想就将长存,中华民族奋力开拓、拼搏进取的脚步就将永远豪迈。

抗击强暴,抵御外辱,这是长城精神的又一深刻内涵。古人修长城的时候,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虽然北方匈奴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当时的匈奴贵族处于落后的反动地位,因此,这种抵御和抗击,在当时具有不可否定的进步性。后来,在历史的漫长演进中,长城精神中抗击强暴、抵御外辱的内容已失去了当年的具象目标,而外延为抗击所有的入侵者,抵御所有的民族屈辱。这种抗击和抵御精神已升华为一种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人们都不会忘记,在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儿女就是高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战歌,同仇敌忾,浴血奋斗,与入侵者拼死厮杀直至最后将其赶出祖国领土的。那时候,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长城”

不但要用砖石筑成,还要用血肉筑成。这样的长城,何人能战胜?何人能摧毁?可见,长城精神的震撼力、凝聚力是多么强大。一曲气壮山河、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奋战疆场、为国捐躯。到1949年,当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就更加强化了中国人民以长城形象为楷模同仇敌忾、抗击强暴、抵御外辱的意识和心态。在今天,中国人民还常常把保卫祖国安全、人民生活安定的人民子弟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比作“钢铁长城”,其寓意仍是把长城当做一种坚如磐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的象征。据说,当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后,中国政府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便是精心制作的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其寓意也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今天,提起长城,一种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自豪感,一种不畏强暴、守土有责的精神、意识便会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油然而生,并时时激励其言行。长城工程之浩大,举世罕见;长城修筑历史之漫长,也举世罕见。在如此浩大的军事工程及其修筑历史中,除了中华民族出类拔萃的聪明智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之外,那种“征服自然,坚忍不拔,克难制胜”的民族精神也处处可见。对此,历代国内外学者都曾给予过高度评价。英国人斯坦因在西部长城遗址前曾深深感慨:“在这里,汉武帝时候那些军事工程专家遇到可怕的天然险阻时所表现的坚韧精神以及组织力量得到了显着的证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的确,伟大的工程锻造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反作用于伟大的工程。而这精神又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从悠悠古道上走来,可以说是饱经风霜历尽坎坷。有许多时候是内忧外患齐至,天灾人祸并生。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也从来没有在强敌面前屈服过。我们靠什么?从文化原因来说,这其中就是因为有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在起作用,而这种民族精神中,以长城为渊源的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

这一点,我们从历朝历代反映长城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直至现代,中华儿女一提起长城,仍然纷纷用不同的语言来赞美长城所体现出来的征服自然、坚忍不拔、克难制胜的精神。如一位美学工作者说:“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总体上是人类智慧的奇观和审美上的阳刚、悲壮的文化载体。”而在众多的对长城此种精神的赞美中,伟大的毛泽东同志的诗句最为精辟,他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下子把长城中所蕴含的上述精神画龙点睛地道了出来。此诗句现已成了国人以长城精神自励、征服自然、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克难制胜的座右铭。

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维护统一、共同繁荣,则是万里长城丰富的精神蕴涵中一个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防御,虽然是古人修建长城的初衷,但对我国历朝历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长城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障碍。相反,这些高明的政治家恰恰是运用这道军事防线和经济文化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良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地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民族间的差异。通过这条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并发和国家的统一富强。因此,在上下两千多年的历史变革中,长城精神中民族团结、维护统一的内涵越来越鲜明。特别是今天,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早已彻底不复存在,华夏大地各兄弟民族之间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取而代之的是热爱祖国、共同繁荣。因而,万里长城就越来越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不朽历史丰碑。

在大力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形势下,万里长城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建筑,其历史价值万古长存;两千多年来,万里长城中所包蕴的社会文化和炎黄子孙所共同崇尚的象征伟大民族力量的长城精神,也应万古长存,而且还要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