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965100000040

第40章 医药·科技(2)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最早的麻药——“麻沸散”

据说没有发明麻醉剂的时候,医生给病人动手术,不得不采用一些十分残酷的办法;有的医生用绞勒的方法使病人暂时窒息;有的医生用放血、压住颈部血管的方法使病人的大脑缺血而昏迷;有人干脆用一根木棒猛击病人的头顶,使病人失去知觉;有人甚至用几个强壮的小伙子使劲把病人按住,然后连割带缝只需几分钟。这些野蛮的办法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可怕的后果。因此,麻醉剂的发明实在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麻沸散”是一种麻醉剂,发明者是东汉医学家华佗。据《后汉书》记载,华佗遇到“疾发于内,针药不能及”的患者,便让其先用酒服下麻沸散。当病人失去知觉后,再开刀破腹,施以手术,然后缝合,涂上药膏。4~5天后,伤口愈合,1个月之后,病人便可康复。这一手术步骤是可信的。手术前病人用酒送服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记载的最早用药物麻醉的配方,成功的麻醉效果保证了华佗外科手术的施行。

华佗对麻醉学的贡献已经得到国际医药学的承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拉瓦尔(LaWall)在其所著《药学四千年》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从中国那里演变来的。因为,据说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氏——华佗,曾运用这一技术,把一些含有乌头、曼陀罗及其他草药的混合物应用于此目的。”可见华佗是药物麻醉的先驱者,麻沸散的使用是我国在外科方面的一大创举。可惜配方后来失传了,这就更增添了麻沸散的神秘色彩,使其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关于麻沸散的配方,有不同的说法。清人张骥《后汉书华佗传补注》说:“世传华佗麻沸散用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二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现代人研究可能与宋人窦材《扁鹊心书》中的睡圣散、元人危亦林在手术中使用的草乌散以及明代李时珍所记的蒙汗药相类似。还有人推测麻沸散是用雌麻花配制的,近人杨华亭著《药物图考》发现了雌麻花有麻醉的作用,使用很简便。雌麻花一名麻贲,《神农本草》说它又名麻勃,“麻勃”与“麻沸”音相近,麻沸散很可能是麻勃散之误。此种说法颇能成立。

中国医院史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医院的萌芽,之后便陆续有了“疾馆”、“病坊”等医疗机构。

据汉书记载,公元2年左右,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衔下令在地方建造房屋,里面放置药品,并配置医生。这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在100多年后的公元162年,汉中郎将皇甫规在军中置办医药,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给予治疗,这个机构称为“庵庐”,实际上就是野战医院。

到了隋唐五代,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有相应管理制度的医院已初步形成,如在唐代武宗年间,丞相李德裕就积极倡导成立医院,并建议将庙宇改成病坊,各州县还推举乡里有声望的人来做“病坊”的主持。

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宋朝在医院建设上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新局面,例如: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县一级都设有医官;严格了管理制度,依病分室,强化了病房管理;与医院建设息息相关的医学教育、药政管理;各种医书的编修、出版也十分兴旺。据史载,在宋理宗宝庆年间,“医院”作为疗疾机构的名称已逐渐出现。

明、清两代出现的“太医院”,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员等职别,主要为皇室以及卫生管理机构服务;至于下属的医院,仍称“病坊”。有趣的是,清代的医院改变了男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乳母、女使等职称,其作用可能类似现代医院的护士长、护士。

从“角觝”到“摔交”

摔跤,是一种对抗性体育运动。两人徒手地在直接接触中较量,要把对方摔倒,而使自己保持在一定的支撑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的摔跤大约有三十多种。目前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有三种,即自由式、古典式和柔道。

摔跤是我国最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是劳动群众历来喜爱的竞技运动。古代的摔跤称为“角觝”,又称“角力”;后来称“相扑”、“争交”、“摔角”、“私交”、“官交”、“掼交”等;近代称“摔跤”。

最简单的摔跤技术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来变为对抗胜游戏。到了周代,摔跤、射箭和驾车就被列入军事体育项目。三国时,曹操整编各种杂技,把摔跤列入百戏之一。晋代民众于农耕之暇,多于正月十五日举行摔跤比赛。

宋、元、明代继承了唐、五代的摔跤。宋代还有女子摔跤。摔跤能手每年参加比赛,比赛时筑台,叫“露台”;上台去比赛,叫“露台争交”;这种“露台争交”,有裁判员,叫做“部署”;比赛结束后,获胜者可以得到象近代“奖杯”那样的“银碗”等奖品。《水浒》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一回,就反映了当时摔跤比赛的情况。

太极拳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惟一的意思。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综合而成。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中国武术

武术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术组成的体育项目,源于我国,曾被称为“国术”。

原始石器时代,人们要猎取食物或进行部落战争,以石、木、骨等制作兵器,逐渐积累和创造了攻防格斗技术。传说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角觝戏、舜禹与有苗之战的干戚舞,已具武术之雏型。殷商时代出现青铜兵器,周代至战国之际出现铁制兵器,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秦汉时角觝、手搏、剑道己盛行,并出现此类专著,而且宫廷中出现了剑舞、刀舞、双戟舞等的表演。晋代及南北朝又流行了相扑、校力、拍张等。唐代兴武举,进一步刺激了习武活动。宋代,武术已有较大发展。元明清三代,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术”及各家拳法广泛流传。解放后,武术被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普及推广,现在其他国家学习武术的人也逐渐增多。

指南针与罗盘

早在战国时我们祖先就了解并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也有关于司南的记载。司南由一把"勺子"和一个"地盘"两部分组成。司南勺由整块磁石制成。它的磁南极那一头琢成长柄,圆圆的底部是它的重心,琢得非常光滑。地盘是个铜质的方盘,中央有个光滑的圆槽,四周刻着格线和表示24个方位的文字。由于司南的底部和地盘的圆槽非常光滑,司南放进了地盘就能灵活地转动,在它静止下来的时候,磁石的指极性使长柄总是指向南方。这种仪器就是指南针的前身。由于当初使用司南必须配上地盘,所以后来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在制作中,天然磁石因打击受热容易失磁,磁性较弱,所以司南不能广泛流传。到宋朝时,有人发现了人造磁铁。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就带有磁性,这种磁性比较稳固不容易丢失。后来在长期实践中出现了指南鱼。

从指南鱼再加以改进,把带磁的薄片改成带磁的钢针,就成为比指南鱼更进一步的新的指南仪器。人们把一支缝纫用的小钢针在天然磁石上磨过,使它带有磁性,而成为人造磁体的指南针。

指南针发明后很快就应用于航海。世界上最早记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导航的文献是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朱彧著《萍洲可谈》。该书记录当时的广州是我国和海外通商的大港口,有管理海船的市舶司,有供海外商人居留的蕃坊,航海事业相当发达。《萍洲可谈》记载着广州蕃坊、市舶等许多情况,记载了中国海船上航海很有经验的水手。他们善于辨别海上方向:“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识地理”,是表明当时舟师已能掌握在海上确定海船位置的方法。说明我国人民在航海中已经知道使用指南针了。这是全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同时与天文导航配合使用,更能促进航海天文知识的进步。

数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十进制

《卜辞》中记载说,商代的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甲骨卜辞中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