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965100000039

第39章 医药·科技(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指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的规律。

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药知识概说

中药是中医传统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药。中药的发明与应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中药一词则出现较晚,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为了区分两种医药学才有了中药之称。

中国疆域辽阔,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形成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多种药材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已开发的中药有8000多种,经营的常用品种有600多种。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居世界首位。中药除了满足国内需要,目前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药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大作用,至今仍在人们的医疗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理论及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药,毒副作用小,而且一味药物多种成分,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中药又多采取复方的形式应用,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方,既可适应复杂病情,又能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为依据的。中药的治疗功效是由其自身的药性所决定的,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及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为了安全有效地应用中药,必须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剂量、服法以及调剂等基本知识。配伍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性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一种以上药物合在一起使用。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和症候禁忌。剂量指临床用药的分量,包括单味药及中成药成人一日量,也包括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例用量。剂量的大小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患者年龄、体质、病情及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确定。

古代中医怎样看病——四诊法

中国古代,医生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和系统地掌握与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称为四诊。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进行的诊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果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了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体外部而表现为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变化。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以推断内脏的变化。

在具体步骤上,望诊可分为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脉络、望排出物等。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因面、舌的各种表现,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脏腑功能变化。

闻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散发的各种气味来推断疾病的诊法。通过听声音,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听声音包括:语声、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嗅气味分为嗅病体和病室的气味两种。其中,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病室的气味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散发的,如瘟疫病人会使霉腐臭气充满室内。

问诊是医生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情况的诊法。问诊主要是对客观难以察知的疾病情况,如在疾病体征缺乏或不明显时,发现可供诊断的病情资料,或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同时,可以全面掌握与疾病有关的一切情况,包括病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环境、饮食嗜好等。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现在症状、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其中,现在症的问诊主要为:问寒热、问睡眠、问情志、问二便。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的诊法。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脉诊又称为切脉、诊脉,是通过对脉象变化的体察,了解体内病变的切诊方法。按诊,是用手触摸按压病人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病变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切诊方法。

神奇的针灸疗法

针灸是我国独特的医疗方法,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在劳动与搏斗当中,偶然刺伤、碰伤或烧伤了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使原有的某些疾病痛苦得以解除,使人们逐渐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创造出我国独有的针灸疗法。

当中草药尚未发现的时候,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针在石器时代是砭石,就是一种楔形的石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不断改进,相继发明制造了用骨刺做的骨针,用竹子做的竹针,以至铜针、铁针、银针、金针。古代医疗用的针有九种,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在这九种医疗用针中,排针(外形象三棱锉)、火针(象剑),针(象箭)、鍉针等属于破痈疮排脓血的器械,早已弃而不用。近代常用的有毫针、锋针、长针及圆利针,而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毫针。

历代医学家总结针灸实践经验,写出了大批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由东汉著名医学家皇甫谧于公元259年左右所著。全书共12卷,128篇。其中70篇是谈论经络和穴位的,其余论述了脏腑、病因、病理、针刺手法及各类疾病的针灸取穴等。这部书籍对我国晋代以后针灸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10年),针灸学家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经验和成就,写出《针灸大成》,此外还有《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等许多针灸著作,都对促进我国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模仿动物的体操——五禽戏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

五禽戏是怎样发明的呢?原来,有一次华佗看到一个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耍,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瘀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增进健康,不易生病了。

于是,华佗有时间就专心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这套拳,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猿猴左右跳跃,黑熊慢步行走以及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这一系列的运作,能使人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这些动作简便易学,男女老幼均可选练,待体质逐渐增强后再练全套动作。

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如今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脊髓不全性损伤等患者的辅助治疗。

推拿

推拿,是在人体经络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方法,也叫按摩。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副作用很少,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简便易行。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要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仅限于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等,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有时还可辅以特制的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

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禅法、揉法、拿法、摇法、击法、扳法等等。根据操作者不同,又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包括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可分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有:

⑴调整脏腑功能。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技巧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⑵疏通经络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刺激,可以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

⑶疏理肌肉筋骨关节。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于血脉,可以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还是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以用推拿来加以治疗。

食疗的渊源

食物医病,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常常误食一些有毒的食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但有时偶然吃了某种食物,却能使中毒症状减轻或治愈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人类逐渐获得了辨别食物与毒物的知识,掌握了食物治疗疾病的性能。

我国周代已有食医的分科。《山海经》中曾记述吃各种禽兽、鱼、鸟、草木,不仅可解除饥饿,还能治愈疠、疟、瘘、狂等症。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药物的气味都不免带有偏性,只是在人体阴阳偏盛有病之时,药物才能以偏救偏。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当配合饮食来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药疗与食疗对人体的作用,各有所长,但两者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到唐代,饮食疗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的专篇。它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叙述,其序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孙思邈的学生孟铣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补养方》,后经其弟子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此书把食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惜全书早已亡佚,只在敦煌发现所存残卷。就残卷而论,内容精审,材料丰富,对食物的鉴定、药性的甄别,都合乎科学道理。

在食疗专著中,元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对常见食物医疗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论述。明朝李时珍也很重视食疗,他的《本草纲目》首列水部,认为:“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中收录了数百种药用的果、谷、菜和动物性食品。

18世纪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的基本营养素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现代食物化学的发展,在食疗方面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我国最早的药典

药物治疗是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各国人民都很重视这方面的知识。政府为了统一药物的规格,使它免于差错,常制定有关药物知识方面的书籍予以颁行,这种书称为药典。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布了一部药物学书籍《新修本草》,成为一部全国通行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是公元1542年出版的纽伦堡药典,比《新修本草》晚了八百多年。

唐朝以前,医学方面已经出现过几本讲药物的书,古人都把它们叫做《本草》,例如汉代有《神农本草经》,三国时有《吴普本草》、《李当之本草》,南北朝时有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这些书当时曾起过不小的作用,但到了唐朝,这些书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内容发生不少混乱和错误的地方,有必要整理一本内容比较新颖全面的药物书。

而且唐代药物学的发展有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当时对外交通频繁,有很多外国药物和药学知识传入我国;太医署附设的药园,也使人们从实践中得到很多药物知识。这种情况下,医药学家们就开始从事整理药物学书籍的工作了。皇帝指派二十几个人来编纂《新修本草》,其记载的药味有844种,而且图文并茂。

《新修本草》出版后,在国内流行应用了三百多年,传到了日本,影响很大。宋朝又经过多次修订、增补。明朝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著作,其中的分类法基本上是从《新修本草》发展而来的。

食物的“四性五味”与养生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