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2965100000033

第33章 建筑·交通(4)

颐和园源于清。清以前,颐和园一直是一处风景名胜;金朝,是皇帝的行宫;明朝,这里被称作“好山园”,好山园的山称瓮山,湖称西湖。清康熙帝亦曾将此作为行宫。1750年,乾隆帝借口为其母做60大寿,又在此大兴土木,在瓮山山顶建了一座9层高的“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后又借口要训练海军,兴建水利,把山前的西湖扩大加深,更名昆明湖,使之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称为“清漪园”。1860年,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将清漪园劫掠一空,毁坏殆尽。1888年,慈禧太后为追求享乐,私自挪用海军经费纹银2千万两重修此园,并更名为“颐和园”(由于修建颐和园导致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1900年,它又被八国联军毁过一次,后又花费巨资修复。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不仅是一座皇家的大园林,还是一座综合性的艺术宝库;一座宏大的博物馆。

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炬。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弄唐和胡同

南方人称沿马路旁的小巷为“弄堂”,是指两排房屋之间的过道。但在古代并无这个名称,只是“弄”,一般是指宫中的路,如东弄,西弄。对宗庙中的路又不称“弄”,而称作“唐”,所以“弄”与“唐”的称法是有区别的。后来,逐渐把弄与唐合起来,泛指小巷为“弄唐”。

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不过在北方就不叫“弄堂”,如元代人称这种小巷为“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北方对街巷的统称。

古代的马与车

【驷、骈、骖】

古人车马连称,说马往往也包含车,说车也包含着马。古人驾车以四匹马为常,称为驷。《诗经》、《左传》中描写的马车绝大部分是四匹马的。也有驾两匹马的称作骈,骈即二马并列之义,魏晋后兴起的骈文,即从此义引申而来。套三匹马的叫骖,骖还有个意义,即指驾车时套在两边的马。汉代时,天子的车有时套六匹马。

【乘】

车既以四马为常,古人常以驷来计算车辆。如果说有马千驷,就包含有一千辆车,反过来,如果说有车千乘,也就意味着有四千匹马。又因为乘代表四匹马,久而久之,乘就成了一个特殊的数词——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军要偷袭郑国,被郑商人弦高在途中遇见,他便机智地用郑国国君的名义“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韦,就是四张熟牛皮的意思。

【骑(ji)】

一人一马,如,一骑,千骑。自居易《长恨歌》:“千乘万骑西南行。”也称所骑之马。《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闯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胡人的战马。

【辇(nian)】

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阿房宫赋》:“妃嫔媵(ying)嫱(qia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统治阶级的特殊车辆——轿子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当时轿子还不流行,如果从地区来看,则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区中,轿子的普及较北方平原为快。但是直到唐朝,肩舆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还仅为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所享用。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得到较大普及是在宋朝。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许多轿子出游。南宋时,轿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到明朝中后期,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明清时期,轿子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这时,轿子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船舶发展史

相传我们的祖先看见了荷叶和空心木飘浮在水上,发明了船,看见鱼鳍活动,创造了橹。考古遗迹证明约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知道用火烧的办法,把独木剜制成小舟。

从殷代的图形文字来观察,那时的舟已不是独木舟,而是用木板制成的,具有船舱的模样,还有像人立在船上撑篙的形状。用木板造船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在西周时代,舟的制造已注意到木材的选择,有用松木作舟,用桧木做桨的。舟的运用不仅行驶于河上,还可以把舟联系起来,搭成浮桥。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事业已相当发达。吴越地区有专门造船的工场,叫做“船宫”,造船的工人叫做“木客”。船只除了交通运输外,还用于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