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做人圣经
29019800000044

第44章 优秀的民族性格(1)

每当灾难来临,以色列人总是最先察觉;而当幸运来临,以色列人总是最后感知。

——《塔木德》

犹太人的超凡智慧还来自于其另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其优秀的民族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塔木德教育的结果。在2000年的浪迹天涯中,犹太人历尽屠戮,但他们从没有向厄运低头,顽强地保持着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并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这正是这个民族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明显印证。

马克思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一生中,他屡受挫折、屡遭驱逐,而且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矢志不渝,几十年如一日,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为写《资本论》,马克思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别说40年,就是4个月也很难坚持。在逝世前夕,马克思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懊悔。相反的,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是三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巨人,其中弗洛伊德是最有争议,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人。一方面他被奉为顶礼膜拜的偶像,一方面他又被斥为招摇过市的骗子和色情狂,他的《梦的释义》刚出版后,几乎无人问津,一共用了8年时间才卖了600本,前后只收到200美元的稿费。科学史上很少有像他那样的著作而遭如此厄运的,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他受到了最恶毒的攻击。有人将他的理论同瑜珈术、基督教义一视同仁,还有人将它同“招魂术、通灵术”相提并论。最使他气愤的是,许多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也污蔑他的理论。他说:“任何一个不懂物理学的人都不敢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敢评价我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心理学。”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在孤立中挣扎了近10年,又陆续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和《性学三论》三部重要著作,最后他的学说终于震惊世界。

罗斯柴尔德是犹太商人经商理财的代表,在发财前曾为一位公爵效命了20年。20年中,他忍受着公爵对他犹太人身份的鄙视,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最后,终于成为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的金融巨擘。世界连锁店先驱卢宾,由于家境贫寒很早就辍学,16岁时随淘金狂潮到了加州。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在他兢兢业业的经营下,终于走上了连锁经营的发迹之路。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因家境贫寒无法治愈,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在痛苦的思索后,他立志学医,历尽艰苦,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著名犹太诗人海涅、音乐家帕尔曼、文学家戈迪默、影星达斯汀·霍夫曼等,无不是在艰难和厄运中自强不息,最终取得了成功。可见,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取得成功的法宝,无数犹太名人并不是天生的幸运儿,但都以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成功。

◇忍耐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绝不可能经历2000多年的流散和摧残而不灭亡。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和腹背受敌的攻击中,常常表现得从容自信,练就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能忍一切不可忍之事,这就是犹太人成功的真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许多本来很好的事往往因泄一时之痛快而告失败,事后再后悔的时候已晚矣。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家庭关系如此,处理商战亦如此,只要能克制自己的愤怒而保持带微笑的大将风度,就将无往而不胜。忍耐是一种高等文化的象征,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不得不需要更长久的忍耐。

据说,犹太史上最伟大的拉比希雷尔就是一个堪称忍耐典范的人。一次,有两个人打赌,说好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火,就可以赢400元钱。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正在洗头。这时,有个人来到门前,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赶忙用毛巾包好头,走出门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熟练的产婆。”那个人听完就走了。过一会儿,他又来了,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那个人听完又走了。“为什么非洲人长的都是宽脚板?”……那个人听完了,没走,又说道:“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您生气。”希雷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来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不错。”“要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以色列不要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元钱。”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记住了,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元钱的,即使再加400元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绝不会发火的。”希雷尔没有发火,恐怕我们倒要发火了。忍耐是痛苦的,它压抑了人性本能的欢乐,赤裸着身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滚爬,鲜血布满了脸也全然不顾。忍耐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有压力必有反击,有忍耐必有反击。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种一时痛快但终生遗憾的事。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会忍耐,也要经常注意到别人的忍耐。

这里有一个犹太人极强忍耐的故事。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裔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奖的女作家,也是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第7位获奖的女作家。这块文学金牌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怎能使她不激动呢?一串串苦涩的泪珠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1923年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珠宝商,金光般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遐想。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让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小姑娘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给她机缘,反将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渊薮。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等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

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养料”过剩,她常常感到心胸有一江春水在激荡。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世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像一匹脱缰的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