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28916900000061

第61章 爱国文人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27年,康王赵构宣布即位,史称宋高宗。以宋高宗为首的偏安政权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除了出现像李纲、岳飞那样武装抗金的民族英雄外,还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用笔歌颂正义、反对投降的爱国文人。

南宋的辛弃疾剑胆琴心,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同时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14年了。他21岁那年,金兵南下准备进攻南宋,辛弃疾在家乡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耿京的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在辛弃疾的说服下,这支队伍后来归附了南宋。

没过多久,抗金义军中出现了叛徒张安国,他将耿京杀害后投降了金国。辛弃疾闻讯后,怒火中烧,亲率数十骑兵夜闯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叛徒张安国捆绑后挟持出金营,为耿京报了仇。辛弃疾的这一惊人举动使他从此名扬四方。

辛弃疾后来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做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屡屡上奏,请求朝廷组织抗金,拒绝议和,可是此时朝廷投降派已占上风,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辛弃疾收复中原故土的愿望不能实现,常常撰写诗词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他一生写了620多首诗词,其中一首有名的《菩萨蛮》是他在江西任上写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写得很含蓄,民间传说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劝告投降派一味对金妥协实在“行不得”,可见用心良苦。

辛弃疾南下的那一年,宋高宗退位,他的侄子即位,史称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发布诏书,出兵北伐,收复中原,起草这份诏书的人是枢密院编修陆游。

陆游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他亲闻北宋灭亡,亲见金军杀人放火,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成年后,陆游担任枢密院编修,文才出众。不料南宋军队出战后,与金军稍触即退。北伐失败,主和派再次得势,陆游因起草北伐诏书而受牵连,被罢官回家。

陆游后来先后到了汉中和成都等地,一直积极策划北伐,但却得不到支持和响应。陆游郁闷不得志,经常以酒浇愁,写诗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他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是一位创作十分丰富的伟大诗人。

1210年,86岁的陆游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著名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时空隧道

(1)词是宋朝最发达的文学样式,可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你能说出两派各自的代表词人与词作吗?

(2)读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