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28916900000039

第39章 陶潜归隐

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祖上世代为官,曾祖父是陶侃,在东晋前期立过大功,曾掌管过八个州的军事。不过到了陶渊明那一代,家道已经中落。陶渊明小的时候喜欢读书,有“济世救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干一番事业。

陶渊明到了29岁后,才在别人的推荐下,陆续做了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他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在仕途中辗转了13年之后,一腔热情便冷了,决心弃官隐居。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让人把衙门的公田全都种上做酒用的糯稻?他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做可不行,吃饭的米总得要有啊,就坚决主张种粳米稻。争执来,争执去,陶渊明让了步:200亩公田,用150亩种糯稻,50亩种粳米稻。陶渊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刚过两个多月,郡里派督邮了解情况来了。县衙内有一个小吏,凭着多年的经验,深知这事马虎不得,就劝陶渊明准备一下,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就这样低声下气向人献殷勤。”他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

陶渊明回家以后,下田干起了农活,起初,只是趁着高兴劲儿干一点。到后来,经济上的贫困逼得他非把这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不可,干得就比较辛苦了。他经常从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锄头、踏着夜露回来。

此后,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劳动诗篇,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可见,他与农民很有共同语言。同时,他还写出了封建时代农民的某些要求和愿望,晚年写作的《桃花源记》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

《桃花源记》是个虚构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饱经战乱的人们希望过安定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为人们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与农民的关系很好,对那些达官贵人却是另一副样子。在他55岁那年,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派人来请他到官府里叙谈。谁知陶渊明理都不理来人,让他碰了一鼻子灰。后来,王弘想了一个办法,让陶渊明的一个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准备好酒菜,等陶渊明经过时把他拦下来喝酒。陶渊明一见酒,果然停了下来。当他们两人喝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地过来了,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加入了一起喝酒。这样才总算得以结识了陶渊明。

几年后,东晋的一代名将檀道济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劝说陶渊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给他酒食,都被陶渊明回绝了。当时在那一带隐居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两人。他们同陶渊明合称“浔阳三隐”。事实上,这两个人与陶渊明并不相同,他们都很有钱,且与当官的交往密切。这些人只不过想以“隐居”为进身之阶罢了。

时空隧道

(1)三国两晋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人,除了陶渊明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2)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你能举出他的代表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