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28916900000015

第15章 商鞅变法

战国初期,秦国还比较落后,中原各诸侯国将秦视作蛮地,很少与它往来,还不时派兵掠夺它的土地。公元前361年,秦国新君孝公即位。他决心发愤图强,网罗人才。于是,他颁布了一道求贤令:“不管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宾客,谁能出奇策使秦国富强,我就封他高官,赏给他土地。”此令一出,吸引了诸国不少有才华的人,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曾经在魏国当过几年小官。他听说秦国的新君在招贤纳才,就动身前往秦国。

商鞅来到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召见。商鞅向孝公讲了一番治国的道理。孝公被商鞅说动,决定在全国实行变法。但变法却触动了一些达官贵人的利益,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

为了排除变法的阻力,孝公让商鞅与大臣们展开一场辩论。商鞅在会上舌战群臣,这更坚定了孝公变法的决心。不久,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让他负责变法。商鞅把变法方案制定出来后,却不急着执行,他要先取信于民,于是,他想了一计。

这一天,商鞅派人把一根约三丈长的木杆立在城南门口,并让人守候着。老百姓觉得奇怪,都围过来观看。这时,商鞅来了,他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就赏给十金。”围观的人纷纷议论,这根木杆虽说不轻,但扛到北门并不难,怎么给这么多赏金呢?众人都没有动手。商鞅又发话道:“怎么没人扛?是赏金少了?我宣布,谁把木杆扛北门,赏五十金。”众人听了,直吐舌头。有个大汉心动了,他挤出人群,将木杆往肩头一放,步履轻快地往北走去。

大汉把木杆扛至北门放下,商鞅立即赏给他五十金。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秦国。大家都知道,商鞅是个言出必信的人。商鞅这才请求孝公颁发新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公布了新法。可是,新法推行后遇到了不少麻烦。商鞅坚持按新法办事,在渭水边处死了数百个破坏新法的人,还把一些旧贵族流放到边远地区。正在这时候,太子也犯了法。考虑到太子是王位继承人,不便用刑,商鞅就以背后唆使的罪名,处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一来,贵族大臣都震动了,没有人敢再公开反对新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变法。经过两次变法,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前方的将士英勇杀敌,屡次打败邻国,不仅夺回了过去被占领的大片土地,还使秦国拥有了黄河、崤山一带的险阻,中原诸侯开始对这个新兴的强国心存畏惧,另眼看待。

几年之后,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即位。惠文王当太子时受到过商鞅的处罚,怀恨在心。他的两位老师认为机会来了,就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正中下怀,他逮捕了商鞅,并处以车裂的酷刑。就这样,商鞅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时空隧道

(1)商鞅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是为了什么?

(2)商鞅前后两次变法,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废井田,开阡陌”。你知道什么是“井田制”吗?商鞅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