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09

第109章 视察调查(6)

1993年7月,省政协组织李佐栋、马兆麟、马超铭等部分常委、委员和省上有关部门负责人等17人参加的两个视察组,分别赴河西的张掖、武威地区和陇东的平凉、庆阳地区,对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在中共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指引下,4个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始步入发展轨道,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并发挥作用,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但存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缺乏、农民卖粮难和收购打白条,工农产品剪刀差扩大,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减少,乡镇企业及农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视察组建议:1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2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3大力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生产适应市场,政策扶持保护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4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靠加工增殖、扩大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靠引进资金、实行股份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靠平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解决“谷贱伤农”问题,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果、畜牧和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5大力搞活流通领域,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经销公司,组织善经营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产、供、销服务体系。6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7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要由过去的计划管理向法律、经济手段的管理转变,由行政指令型向政府服务型转变。视察组关于张掖、武威地区和平凉、庆阳地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份视察报告,曾在省政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并作大会汇报。1993年《甘肃政协》

第3期刊登。

关于陇南扶贫和开发建设情况的视察

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对陇南进行过两次视察。1994年5月16日至6月4日,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农业专家参加的视察组,对陇南扶贫工作进行了视察。1995年5月6日至26日,省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和农业专家参加的视察组,在省政协副主席黎中带领下,对陇南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情况表明,中央和省上给陇南地区8年投放扶贫资金187亿元,通过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全区有95万户、457万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面下降了26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3元增加到391元,人均占有粮由520斤增加到622斤。但还有1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占农村总人口的35%。而且贫困面集中,自然条件严酷,扶贫难度很大,任务艰巨。视察组在认真分析了陇南的水土、生物、矿藏、水力等资源优势后,建议陇南在扶贫和开发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走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路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经营,办好服务体系,逐步向加工、储藏、销售环节延伸,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寓扶贫于整体开发之中,以发展促进扶贫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要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稳定解决吃饭问题。推广带状种植、地膜覆盖、“两高一优”农田和修建梯田各30万亩,使粮食总产达到16亿斤;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冬春蔬菜、山野菜、经济林、干鲜果、中药材、食用菌、畜产品、采矿业等产业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视察组还建议,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干劲尽快转到开发支柱产业和科技兴农上来;增加扶贫投入,加大扶贫力度,认真解决挤占支农资金的问题;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扶贫和开发建设上来。并建议省上把陇南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原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再增拨一定的专项发展资金,以加快陇南扶贫和开发建设的步伐。这次视察情况向中共甘肃省委常委会议作了汇报,得到中共甘肃省委的高度重视,对陇南开发建设增加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定西、天水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视察

1994年5月16日至31日,省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离休老干部参加的视察组,对定西、天水两地扶贫工作进行了视察。重点视察了定西县(1983年列为国家“两西”建设重点县)、岷县(1985年列为省扶贫困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86年列为国务院扶持贫困县)的农业、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劳务输出等工作情况。在党和政府的重点扶持下,3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人均占有粮和人均纯收入得到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畜牧业增长较快,乡镇企业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劳务输出及移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农业科技得到较好推广,增产措施显示强劲作用。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视察组建议:要帮助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和自我发展意识,走开发型扶贫、超常规发展的路子;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抓好贫困地区农电、水利、道路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地膜种植、科学施肥、良种选育、精耕细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支柱产业,把对一家一户的扶贫变为规模扶贫、区域开发,走种、养、加结合、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搞好劳务输出和移民工作。把自谋输出与组织输出、临时输出与建立劳务基地、劳动力输出与技能输出结合起来。继续有计划地做好向外移民的动员安置工作。各级党政领导要把扶贫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奖罚制度。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使干部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实打好扶贫攻坚战。视察报告曾在省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并作汇报。1994年《甘肃政协》第2期刊登。

关于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的视察

1994年7月中旬,省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和省“两西”建设指挥部、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视察组,在省政协副主席黎中带领下,就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的改造问题进行了视察。靖会电力提灌是中部干旱地区的一项骨干水利工程,设计流量为1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942万亩;总干渠和5条干渠总长17117公里,泵站38座,装机容量74万千瓦,最大提水高度529米,平均扬程360米。灌区海拔在1400到1900米之间,年降雨量28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815毫米。受益区为靖远南部、会宁北部8个乡、57个村、共12万人口。这项工程于1971年开工,1973年通水。到1993年底,实际灌溉面积达到212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1082万多元。灌区粮食亩产由上水前的不足60公斤增加到408公斤,粮食总产达到72668万公斤,是上水前的25倍;累计植树1896万株,林木覆盖面积316万亩;养殖业、机械化、各项基础设施都有长足发展;农民人均占有粮605公斤、人均纯收入500多元。事实说明,高扬程提灌是解决中部干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成功之路。但这项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因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前期准备不足,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工程配套差,建筑物简陋,支渠未列入基建,防洪设施不完善,设备严重老化。为此,省水利设计院提出两个改造方案:第一个是全面改造,需投资8563万元,达到灌溉294万亩的设计能力;第二个是部分改造,需投资3650万元,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视察组认为,靖会工程的改造势在必行。第一步,要保安全运行,解决好总干渠道险段、渡槽排架裂缝的处理;第二步,要增效益,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第三步,全面改造,灌溉面积达到设计规模。视察组建议,首先要做好改造的第一步工作。请省政府组织协调省计委、省“两西”指挥部、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和白银市、会宁县政府,共同研究,统筹安排,分工负责,落实好靖会电力提灌工程改造资金。同时建议靖会工程管理局和灌区乡镇、村社合理规划,科学种田,调整种植结构,搞好节水灌溉,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高灌区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面向市场,依法管水,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养护维修,保证正常运行,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实行以水养水。视察报告在省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1994年12月20日,省政协七届二十四次主席会议根据这次视察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改造维修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议案》,并送达省人民政府,使渡槽排架裂缝处理、管道更新、渠道险段改造资金列入计划,得到落实。1994年《甘肃政协》第2期刊登了视察报告。

关于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的视察

1994年11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黎中、韩正卿带领部分委员对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进行了视察。此项水利工程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5万亩,总干和支干渠总长229公里,净扬程407米,受益区有靖远县、海原县、平川区的6个乡、9万多人。工程于1984年建成通水,实际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这项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仅靖远县的4个乡,199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81万公斤,比通水前增长226倍,人均占有粮比通水前净增215公斤,达到3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元,比1984年增长278倍。

灌区累计造林成活615万株,林木覆盖面积221万亩。畜牧业和农业机械都有很大发展。灌区建设移民点82个,安置特困山区移民9184户、39362人,基本做到了一年搬迁、二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有的已开始向小康迈进。视察后,委员们认为,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溉系统,10年来运行情况良好、渠线走向、泵站设计、机电安装基本合理。并提出4点建议:1要严格计划用水,按亩定量,按户配水,节约归已,超额不补,以杜绝水的浪费。2严格执行水规,依法管水用水。根据《水法》制定和完善管水制度,提交灌区群众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认真执行,以便加强统一管理。3实施科学灌溉,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农业。4适应市场要求,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关于集雨灌溉工程的视察

1996年6月21日,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和副主席韩正卿、拜玉凤带领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200多人,视察了榆中县集雨灌溉工程。委员们在该县北部干旱山区视察了解到,有21532户农民,建成混凝土集流面积18337万平方米、水泥窖336万眼,靠蓄集雨水,解决了1015万人和13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并每户用窖水发展1至2亩水地,配施化肥和地膜覆盖,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吃粮问题。这是干旱山区广大群众与科技人员一道同干旱作斗争的一个举措,对改变干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有着重要作用。委员们一致建议,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早认识、早重视、早推广、早受益。省政协并向榆中县捐款10万元,以表示支持。之后,省政协又派出专门调查组,对榆中县集雨灌溉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总结,形成了《榆中县北部山区试验推广集流灌溉农业取得成效》的调查报告和《生命线在延伸》的报告文学,还拍摄了电视片《希望之路》,对集雨灌溉的效益等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委员取得了共识。1996年8月下旬,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和部分委员又到会宁、定西、靖远3县调查研究,看了地膜玉米和集雨灌溉试验示范点后,深受启发,便致信省政协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提出了《关于加快集雨灌溉农业的几点建议》,呼吁各级领导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山区群众加快集雨灌溉农业的步伐。并建议各地在推广集雨灌溉方面,要有一个积极可行的规划,要有一些扶持政策,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班子。这份《建议》经省政协七届十七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后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对省政协关于加快集雨灌溉工程建设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他在省政协七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省政协组织委员在榆中、会宁、定西等县视察后,对集雨灌溉的作用给予肯定,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建议,这对集雨灌溉的推广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还决定再拿出2000万元,支持干旱地区搞好集雨灌溉试验示范点,带动群众积极发展集雨灌溉工程。

关于重视有机肥料问题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