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08

第108章 视察调查(5)

1990年6月20日至7月7日,由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会同办公厅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和教授、专家参加的省政协视察组,对陇南地区经济开发情况进行了视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陇南地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决温饱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1989年与1985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9%,粮食产量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74%,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35%,乡镇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65%,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收入的60%以上,41%的耕地变为基本农田,森林覆盖率达到36%,通汽车的乡镇达到98%,通电的乡镇达到88%,有13万户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贫困面由62%下降到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3元增加到316元,人均占有粮由168斤增加到532斤,有30%的农户生活比较富裕。陇南依托当地优势,建成150万亩商品粮基地、200万亩经济林及畜牧业基地、15万亩药材基地,开发西成铅锌、碧口黄金和冶金、建材、能源、食品饮料、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6个门类的产业,落实一人一亩基本田、一户一亩林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工程,初步形成具有陇南特色的经济格局。视察组根据陇南气候温和、降雨多;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矿藏多,开采价值高等优势,以及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多;交通不便,能源紧缺;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缺乏;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困难;贫困面集中,扶贫任务大等不利因素,提出如下建议:陇南要以覆盖面大、牵动力强的林果、蚕桑、药材、畜禽4大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实行连片发展,区域开发,形成规模经营。加快矿藏、水力、生物三大资源开发,建设以采选冶炼、水电能源、食品饮料,轻纺化工、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达到兴粮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富县之目的。同时,还提出了坚持双向开发,实现粮食区域平衡;搞好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兴工富县,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以科技开发为先导,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上下紧密配合,实施扶贫攻坚战和经济开发规模战等5点具体建议。视察组《关于陇南地区经济开发情况的视察报告》得到陇南地委、行署的重视和好评。省政协办公厅作为省政协建议案报送省人民政府。省农委在办理答复时认为《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很好,是符合陇南实际的,对加快陇南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的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1990年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动态与决策》第43期和1990年《甘肃政协》第3期分别作了刊登。

关于全省实现水地和“三田”两个2000万亩的调研

1990年1月,省政协六届三次全体会议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改变全省农业基本条件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设想建议,即在20世纪末实现水地、“三田”两个2000万亩,达到全省粮食自给有余的目标。会后,在省政协主席葛士英和分管农业副主席黎中的主持下,由省政协农委、省水利厅、省水保局、省计委、省区划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等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省政协委员、省水利水保专家组成调研组,对这一战略性设想建议的可行性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论证,于1990年12月28日形成了《关于在本世纪末或更长一些时间里实现水地和“三田”两个2000万亩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认为,实现水地和“三田”两个2000万亩,是改变甘肃农业基本条件的战略举措,是强化农业基础的攻坚战,任务非常艰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是:(一)可开发的水土资源比较丰富。全省自产水资源总量3068亿立方米,利用水量仅占375%;河西有宜农宜林地600万亩,黄河和嘉陵江有塬台地200多万亩,可发展自流灌溉和提灌;全省有3300万亩山坡地和旱川地,可修建梯田、沟坝地、砂地。(二)水利建设和“三田”建设已有较好基础,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75万亩,“三田”面积达到1459万亩。(三)现有水利工程和在建工程的潜力较大。按设计,全省31处万亩以上灌区还可发展水地52万亩;234处千亩以上灌区还可发展水地27万亩;在建的引大入秦和景电二期等45项工程,设计有效灌溉面积210万亩;小型水利还可发展85万亩。上述几项共可新增灌溉面积347万亩。(四)一批大中型骨干项目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有了一定基础。可在2000年前开工的水利建设项目有68项,可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92万亩。(五)有一支较强的水利建设队伍和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两个2000万亩后,预计全省水地可生产粮食109亿斤,“三田”可生产粮食45亿斤,两项共可生产粮食154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5%,农村人均占有粮可达到800斤。《研究报告》根据甘肃省水土资源的分布情况提出全省发展水利灌溉的战略重点仍在河西、中部沿黄灌区和陇东、陇南川塬区,并按照光热、水土、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选择41个县(市、区)为水利灌溉重点县。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省水利建设应打好三个战役:一是正在修建中的引大入秦和景电二期工程,发展水地130万亩(引大80万亩、景电二期50万亩);二是河西疏勒河、黑河开发项目,发展水地137万亩(疏勒河82万亩、黑河55万亩);三是引洮工程,发展水地120万亩。这三大战役五大工程是甘肃省农业的翻身工程,应集中优势兵力、财力、物力打好三大战役,开创全省水利建设新局面。《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实现两个2000万亩的保证措施。建议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节约用水、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近挖远开,挖开结合的方针,正确处理现有工程改造与新建工程、大中型骨干工程与小型水利工程、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与中部脱贫致富、国家投资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千方百计搞好现有灌区的配套挖潜;加强大中型水利骨干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加快小型水利的发展;抓好“三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等,力争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目的。《研究报告》受到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实现两个2000万亩写进了甘肃省“八五”

计划和十年规划,在农业上实施了“22274”工程,对甘肃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

关于疏、黑流域移民垦殖的视察

1991年4月4日至20日,省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参加的视察组对河西疏勒河、黑河流域移民垦殖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在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市的7个县、市和国营黄花、饮马两个农场了解到,“两西”建设8年来,从中部干旱贫困地区向河西疏、黑灌区移民9632户、44200多人,其中90%以上的已重建家园,安居乐业,解决温饱,告别贫困,在西部移民史上写下了成功的记录。移民一般做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温饱,五年致富”。张掖地区接收安置移民2364户、11000多人,“两西”建设给移民投资1196万元,平均每人1080多元。在酒泉地区落户的2万多移民,1990年人均产粮553公斤,经济收入346元。黄花、饮马农场定居的移民人均收入达到千元以上。疏、黑流域移民安置工作的主要经验是: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支持;因地制宜安置,集中与分散结合;热情帮助移民重建家园,渡过难关;实行优惠政策,让移民休养生息;加强技术服务,帮助移民学会种水地;建立党团支部和村委会等各种组织,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视察组认为,疏、黑流域水土资源丰富,移民垦殖的潜力很大。如能在2000年左右实现新增137万亩水地开发规划,再向疏、黑流域移民20—30万人是有可能的。为此,视察组建议:加快水利建设,为移民创造条件;进一步搞好调研和规划,为移民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充分利用国营农场的土地潜力安置移民,促进农场的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注意掌握疏、黑流域集中安置多,开荒造田任务大,距老农区远、水电和服务设施建设花费多等特点,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移民工作积极稳妥,持续健康地进行;加强移民工作的机构和力量,把移民工作当作“兴西济中”的大事来抓。加强移民基地的服务体系建设,为移民提供购物、就学、医疗等服务,使移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视察组《关于河西疏、黑流域移民垦殖的视察报告》,曾以省政协六届十四次常委会议文件和国务院“三西”建设移民工作会议文件分别在两个会议上印发讨论,《民主协商报》摘要发表。

关于民勤县种植地膜棉花的调查

1991年9月下旬,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对民勤县种植地膜棉花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民勤县的棉花种植曾达到16万亩,但因生产技术落后,亩产仅有10多公斤,从而被弃种20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民勤县从外地引进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和棉花种子,解决了积温不够和晚霜冻问题,达到了保温、保墒的要求,使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当时全县共种6900多亩,平均每亩投入88元、收入500元,比每亩小麦增收34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为1∶4。群众说“种1亩地膜棉花等于种3亩小麦”。地膜棉花的特点是高效、节水、耐碱、养地,民勤县发展地膜棉花水土气候适宜,条件优越;市场需求量大,农民种棉花的积极性高;技术、流通、加工等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调查组建议:1要积极稳妥地调整种植结构,较快形成棉花生产规模和商品优势。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能粮则粮,能棉则棉,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把不宜种粮的地改为种棉花,以增加群众收入。2要解决启动资金,帮助贫困乡村发展地膜棉花。银行要积极提供贷款支持,财政、供销部门应通过发放预购定金,帮助农民解决购买化肥的资金。3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地膜棉花的技术水平。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地膜棉花灌水、施肥、播种、保苗、管理、收获等一整套技术要求,达到保种保收。这次调查,为有关部门对民勤县种植地膜棉花提供投资,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关于平凉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视察

1991年10月,省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参加的视察组,深入平凉地区5个县市、16个乡镇、19个村的乡镇企业、水利水保工程、集体和农户的林果园,视察了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情况。平凉地区在“七五”期间,坚持以改土为基础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路子,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增长。1990年与1985年比,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45%,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7倍,财政收入增长1倍,粮食总产量增长509%,农民人均占有粮和纯收入分别增长50%和59%。平凉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呈现5个特点:一是梯田建设向高速度高质量发展。1990年底,梯田面积累计达到35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2%;梯田生产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70%。二是小流域治理向综合性和全方位发展。全区重点治理的有124条流域,面积19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4%,平均治理程度达到64%。坚持了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中心,塬、山、坡、沟和田、林、水、路全面治理,工程和生物措施综合配套的原则,做到全方位集中治理,求效益综合开发。三是林业建设由生态效益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把发展林业的重点放在“造的多、活的多、保存多、产品多”上,形成领导办点,乡村抓片,农户盖面,使全区造林面积达到2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9%,出现了集体和农户大种果树的热潮,林业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效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四是畜牧业由农本型向商品型发展。大抓种草和畜种改良,形成了以肉牛、生猪为主体的商品畜牧业,牲畜的商品率达到20%以上。五是乡镇企业由追求速度向提高效益发展。“七五”末,乡镇企业达到13万户,从业11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完成总产值509亿元,实现利润3616万元。视察组建议:平凉地区要抓住宝中铁路建成,华亭煤田开发、平凉电厂等大企业上马,陇东粮仓重建等新的机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使农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1大抓全省水地、“三田”、科技承包3个2000万亩任务的落实,力争在20世纪末使平凉地区的梯田达到400万亩,年产粮16亿斤,水地达到80万亩,年产粮64亿斤。2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搞好林果、烤烟、蚕桑、肉牛、小杂粮等产业开发,提高商品率。3继续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煤炭、建筑、建材、造纸、种养等龙头产业,提高整体发展水平。4把小流域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实行农、林、牧、副、渔交叉配置,突出小流域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

5搞活流通领域,改革粮食体制,解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下跌的问题。在完成定购任务后,常年放开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让市场调节余缺和价格,扩大流通渠道,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关于平凉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视察报告》,曾印发省政协六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审议,省政协办公厅以(1991)052号文件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地、县、市。中共平凉地委、行署对省政协的视察报告作了认真研究,并向省政协写了专门报告,认为视察报告实事求是,非常中肯,符合平凉实际,很有指导意义。表示要在工作中认真落实省政协在视察报告中提出的建议。

§§§第七节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