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55

第55章 何谓转移性骨肿瘤?

转移性骨肿瘤占所有恶性骨肿瘤的70%,骨转移仅次于肺和肝脏转移居转移瘤第三位。转移途径主要为血行转移,包括腔静脉型、门静脉型、肺静脉型和椎静脉型。任何恶性肿瘤均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基底细胞癌罕见骨转移。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转移瘤与原发灶之间存在3种模式:先发现原发灶,后发现转移灶,骨转移可发生于原发肿瘤切除后的10~15年;先发现转移灶,后发现原发灶;发现转移瘤,生前找不到原发灶(30%)。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疼痛,与转移部位和生长速度有关。躯干骨占80%,长骨以股骨和肱骨近段为多。

如何诊断转移性骨肿瘤?

一、溶骨型转移

占75%,早期呈虫蚀状破坏,后期融合成片状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可出现软组织肿块,如无骨折极少有骨膜反应。

二、成骨性转移

多发棉团样硬化或弥漫性硬化。

三、混合性转移

前两者演化而来,约占10%。

转移性骨肿瘤大多数为多发,孤立性转移只占10%。

横纹肌肉瘤临床表现如何?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约占横纹肌肉瘤的2/3,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年龄分布呈现两个高峰,即出生后及少年后期,平均年龄5岁。好发部位为头部、颈部、泌尿生殖道(以葡萄簇样变异形为主)及腹膜后。病程短,多在半年内就诊。主要症状为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瘤压迫神经时可出现疼痛。皮肤表面红肿,皮温高。肿瘤大小不等,质硬,就诊时多数肿块固定。肿瘤生长较快时,可有皮肤破溃、出血。头颈部肿块可有眼球突出、血性分泌物、鼻出血、吞咽和呼吸障碍。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表现为阴道血性分泌物、血尿和尿潴留,肛指检查可触及盆腔肿块。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及所属区域淋巴结,晚期多伴有血行转移。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好发部位为四肢、头颈、躯干、会阴等处,也可发生于眼眶。主要症状是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瘤压迫周围神经和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时可引起疼痛、压迫症状和感觉障碍。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血行播散常在肺。

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多见于40~70岁。好发部位为四肢及躯干,多位于肌肉肥厚处,如股四头肌、大腿的内收肌群和肱二头肌等。肿瘤常浸润至包膜外,在肌肉间隔较远的部位形成多个结节。病程长短不一,有达20年以上者。主要症状为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块位于肌肉内边界不清楚,触诊时嘱患者放松肌肉便于触清肿瘤边界。肿瘤侵及皮肤表面时,可有皮温高、破溃及出血。此型特点为肿瘤较大,多在5~10cm,也有达40cm者。肿块质较硬,呈囊性。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可出现淋巴结转移。

如何诊断横纹肌肉瘤?

一般无典型的放射学特征,通常无钙化现象。肿瘤可侵蚀并破坏邻近骨质,尤以颅骨、前臂、手部和足部多见。应用加造影剂的CT和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体积、边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膀胱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肾盂积水等。其他的检查方法包括骨扫描(疑有骨转移)和淋巴管造影(疑有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