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50

第50章 何谓骨肉瘤?

30岁以下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易早期发生肺转移。好发年龄:10~25岁,男女比例为2∶1。好发部位:四肢长骨干骺端,股骨下端、胫骨近端和肱骨上段约占70%~80%,扁骨以髂骨为多。具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三大症状。化验检查结果为贫血、ALP增高。在X线上,成骨型以瘤骨增生为主,溶骨型以骨破坏为主,可有淡而小的肿瘤骨。混合型指骨质的溶骨破坏和肿瘤成骨同时存在。

骨肉瘤影像表现如何?

一、X线基本表现

骨质破坏:鼠咬状、斑片状骨缺损,骨皮质缺失。

肿瘤骨:毛玻璃样、棉絮样或象牙质样硬化区。

骨膜反应:层状、针状或放射状,骨膜三角(Codman三角)出现率约70%。

软组织肿块:密度高于周围软组织。

二、CT表现

骨皮质不规则破坏,骨髓内浸润。

骨内外瘤骨出现。日光样或放射状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其内可有高密度瘤骨。

三、MRI表现

溶骨型病变在T1-WI上呈略低至中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偏高信号。

成骨性病变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但肿瘤周围水肿或非硬化区在T2-WI上均为高信号。

肿瘤在骨髋内浸润表现为与正常骨髋境界分明的低信号区,有跳跃播散倾向。

骨质破坏:正常骨皮质在T1-WI和T2-WI上均为低信号,当被肿瘤浸润破坏后信号变得增高,显示变薄、中断或缺失,破坏区有软组织肿块占据。

肿瘤破坏骨皮质侵犯肌肉,表现为中高混合型肿块,大的肿块内部可有出血、坏死和液化。

肿瘤侵犯骺板和关节,MRI显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