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幸福婚姻我做主——著名婚恋专家为你支招
27357500000043

第43章 七年之痒(6)

每一位家长都是由孩子成长而来,他们也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潜移默化中沿袭了父母的教养习惯。尽管有的家长在小的时候或者未成为家长之前也曾质疑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但一旦自己也成了家长,就不自觉地又走了父母的老路。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遇到许多具体的困难,他们现在已经无法敏锐地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不知道怎么应付这么多的家务,不知道怎么哄孩子听话不去闯祸,有时他们不得不承认当他们自己教育孩子时是多么一筹莫展。

如果家长对自己与孩子“拙劣的沟通”不满,那不完全是家长的错。在父母所成长的家庭中,父母的父母同样对他们负有责任。但时至今日,再去追究上一代的责任也没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从这一代开始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亲子沟通。家庭的温馨和亲子良好的沟通,必能取得对孩子教育的良好效果。

有“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之美誉的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尔女士提出健康的沟通模式是: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及如何听;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自由地感觉你所感觉的,来代替应该感觉到的;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让对方选择安全妥当的路,而不敢摇晃一下自己的船。这个模式的核心是.所欲言、积极沟通,这是良好模式的基本要求。对于存在沟通问题的家庭需要一些更加具体的沟通原则与技巧来指导和改善家庭沟通状况。

1.改善亲子沟通的方法

(1)少批评,多鼓励: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成人指导,以了解哪些是好行为,亦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父母,往往是当看到子女的坏行为时才出声指正,对好的行为则似乎是“视若无睹”。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手足无措,在外人看来显得怪癖笨拙,这也进一步误导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孩子在人们的目光与评价中形成“不中用”的“镜中自我”概念。如果无法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获得改善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其实父母的赞赏,可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及肯定自我价值。尤其对于非交互-疏离-沉闷、失调、独裁这三类模式的家庭,这种由衷的赞美无疑是一剂良药。

作为父母,理应对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的鼓励和欣赏。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好话,何况孩子。“好话”不仅可以激励孩子再接再厉,而且能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在每个孩子身上,不是没有亮点和优点,而是我们父母缺少发现,有的即使发现了也吝惜表扬、奖励和欣赏。如果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考试成绩哪怕只提高一分,做父母的也应及时赞美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使孩子得到快乐与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其进取向上之心。很多家长偏重于采用物质的奖励,其实,精神的鼓励比起物质对孩子成长来说更为重要。当然赞美也得掌握时机和分寸,针对孩子的优点,既要实事求是,也不可言过其实。

①赞美孩子具体的行为:小王(女,6岁,上幼儿园中班)的妈妈就经常这样赞美小王,使小王能够逐渐自觉地改变一些坏习惯。“今天你吃饭吃得真干净,妈妈真高兴!”;“早上你没有再叫奶奶背你去上幼儿园,说到做到真是好孩子”;“今天妈妈才催了一次你就自己起床了,有了不小的进步!”;“你这么懂事,妈妈好喜欢你!”这种具体的夸奖比只说些“你真乖”、“你真漂亮”、“我的心肝宝贝”要有意义得多。

②及时表扬:只要孩子有好的行为、好的做法,做父母的就应及时称赞,这既是亲子互动的润滑剂,又是家庭和谐的原动力,更是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肯定的强心剂。

③真诚: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喜悦和感谢传达给孩子。对孩子的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能无限拔高,过分夸张,不切实际的赞美是没有必要的。通过夸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亲子之情,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不管当他(她)进步还是犯了错误时,父母永远爱着他。父母给他(她)真诚的赞美,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孩子一旦遭受挫折,便会从中获得力量,重新再站起来,后来居上。

(2)小心聆听,积极响应: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只说不听,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逆反,造成关系的破坏。一位美国女诗人记录的一个母亲的日常对话,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倾听是多么的少,她时刻爱护着子女,却显得喋喋不休,不懂倾听。聆听的意思是专心去听,不单单是明了孩子说话表面的意思,也要探索了解孩子说话背后所传出的讯息,而作出全面的响应。若父母亲太忙时,也可以先响应一下孩子的感受及协议详细倾谈时间。

例如:女儿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下星期学校去旅行。母亲的响应:“哦,看来你好像很高兴,妈妈现在很忙,吃完饭后和你聊聊下星期学校去旅行要预备什么,现在先帮妈妈收拾桌面,预备开饭好吗?”

(3)多响应孩子的感受,少理性的分析和批判:一些在成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心目中却是一件大事,故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她)所遇到的问题,响应他(她)的感受。

(4)亲子齐定合理的期望:父母惯常以命令式去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情。其实父母可多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感受、期望,也让子女表达他(她)的想法、感受及期望,然后协议一些合理而可行的准则,最重要是子女愿意接受的。

(5)注意对困难孩子的支持和帮助:不少的孩子从小就被养成一种懒惰的性格,他们什么都想好,但又怕去作艰苦的努力,结果当然不能如愿,很难达到自己期望的顶点。现代孩子心理素质比较差,尤其是缺乏承受能力,意志薄弱,缺乏韧性,在他们经过努力而不能达到目标,或者因为主客观的原因出现困难或遭遇挫折时,他们就会灰心丧气。许多孩子都表现出这一特性: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的第一策略就是选择了逃避。或者上网,或者打游戏机,都是一种逃避行为。不学习,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上了网,打了游戏之后,自己也会非常后悔。可当他们拿起书本准备学习的时候,又觉得困难重重,或者觉得别的同学都走到自己的前面去了,自己也就没有信心了,于是无奈,便又去上网和打游戏机了,逃不了也只好自暴自弃了。

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最主要的是要去理解孩子,在理解孩子困难和处境的前提下真心实意地去帮助孩子。要设身处地想想,当你遭受了失败和挫折,如被扣奖金,被老板炒了鱿鱼等等,你是需要亲人的指责、谩骂、讽刺、挖苦呢?还是更需要朋友的陪伴、宣泄、鼓励和支持呢?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

古人云:“人穷则返本。”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鼓励、支持和有效的帮助。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起的是相反作用,因为他们只知道说教,重来复去,说那些孩子小时候就已经听厌了的“大道理”。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应该去学点心理学,去研究自己的孩子(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再去研究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一味责备批评无异于落井下石。

(6)对有心理障碍孩子的救助: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一旦发现,要及时给予巨大心理支持,亲情之爱。同时在心理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给予孩子有效的救治,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困难和痛苦,只把其当成正常孩子一样,没完没了地提要求,乱批评,不仅帮不了孩子,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困难,好心办坏事。

以儿童多动症为例谈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的问题。最近的家庭问卷调查也证实,多动症儿童家庭中,父母对待子女不亲切,态度粗暴的居多,对孩子的多动尤其粗暴苛求,孩子长期处于情感和注意的紧张状态,孩子长期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不仅多动克服不了,还会导致其他行为问题。

国内一项儿童多动症的调查表明,多动症儿童知识学习成功动机较弱。具体表现在多动症儿童学习不认真,自觉性差,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竞争意识及自制力差,这可能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证实多动症儿童学习困难率为55.6%,较一般学生的28.6%高,可能就是与多动症注意障碍致学习困难,以及上述的知识学习成功动机较弱有关。国外的调查也证明,多动症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较正常儿童低。

鉴于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状态,家长和老师都要改变对这些孩子的态度,改变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除了根据医生的要求服药,加强营养和相关的脑功能训练,以及对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和行为控制能力训练的有关措施外,更需要注意以下几项。

第一,给多动症孩子更多的爱和心理支持

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控制不力,家长和老师总是会持反对、苛求的态度,给孩子的总是批评、责难,甚至羞辱。在父母和老师的心目中,他们就是坏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对孩子的症状和学习困难的结果,父母和老师都深恶痛绝,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慨,家长和老师都会因此而减少对孩子的爱和支持,由于缺少爱和心理支持,孩子的知识学习成功动机和信心更差,常常导致恶性循环,困难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