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厂古镇
27356400000009

第9章 保护与发展(1)

5.1古镇的保护

以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文物推论,宁厂古镇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老的小镇近年因生产工艺渐渐落后,盐厂停产,商业凋零,人口外迁。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为古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古镇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关注的重点,力求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保护,令这座千年古镇重新绽放昔日的辉煌。

宁厂古镇的风貌特色,由山水形态、人文风情及建筑环境构成。山水形态是古镇风貌的依托,悠悠后溪水、巍巍大关山孕育了古镇独特的山水环境和布局形态;人文风情,以盐文化和巫文化为源头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民俗、节庆及民间工艺;建筑环境,包括街道空间、传统民居、盐厂建筑、古桥古码头等,构成了巴渝山水城镇独特的风貌特征。

1)自然山水

古镇位于巫溪县城北10km,镇内南北山体横亘,主要山体有宝源山、石柱坪山、二仙山、石坪山、万顷山,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相对高度大于或等于200m。由于地壳周期上升,地形高差大,暴雨多,加上长年熬盐对山体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古镇外依清澈透底的大宁河,内有悠悠后溪河水横贯东西,把古镇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北两岸由五道悬索桥相连。

2)人文风情

宁厂古镇历史悠久,悠悠的宁河盐泉、秀美的峭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和创造了与华夏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巫咸文化。宁厂的传统节庆、民间工艺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1)传统节庆

宁厂作为盐业古镇,许多节日都是由盐业兴盛而形成的。如夏历二月十五的火神会,火神即盐工(俗称“力帮”)供奉之神,在每年的会期,由力帮的头人主持,按人头收费,对信赖者或由普工提升为技工者加倍收费(称“香钱”),大摆宴席,热闹非凡。还有一些节庆日,由民众自发组织活动,沿袭至今。在宁厂最有凝聚力的节庆非端午节莫属。夏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各户门前插蒲艾,吃粽子、包子或饺子,喝雄黄酒。县城、宁厂两地船民,在大宁河选择一段较平水面划水龙船,以青、白、黄、赤、黑五色旗帜为标志。龙舟竞渡,观者盈岸。在宁厂街道还划象征性的龙船,叫旱龙船。

(2)民间工艺

宁厂的民间工艺也是围绕盐业生产而生,富有地方特色,如一些熬盐的工具:生铁、土陶等;装盐的包装:篾包、麻袋。除此之外,供应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家具饰件、金银饰品等都反映出宁厂悠久文化的积淀。

3)建筑环境

宁厂古镇因山就势,三面板壁一面岩,形成了独特的“七里半边街”。

(1)街道空间

由于地形限制,古镇常常沿河修建半边街,街道空间开阖变化丰富,人行其中,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古镇的宽度一般在1~2m之间,与旁边的建筑构成的街巷空间,尺度非常亲切宜人。

(2)传统民居

宁厂镇内传统民居保留众多,其中较完整的有秦家老宅、方家老宅、向家老宅、方家大院。民居几乎是清一色两坡水硬山式简易屋面,小青瓦,整体风貌古老而淳朴。另外,吊脚楼也是古镇的一道独特风景,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3)盐厂建筑

宁厂昔日因盛产食盐而闻名,盐厂建筑作为特殊的建筑类型保留至今。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古灶遗址,如沙湾灶区、张家涧灶区、衡家涧灶区、麻柳树灶区等地带盐灶,基本垮塌殆尽,或成为废墟,或改作民居。另一种为地面盐灶,保存较完整的唯一的灶区,就是王家滩灶区,即原来的三车间,如今保存有四个盐灶16口制盐锅,骨架和配套设施基本完好。这些制盐工厂及设备是体验古镇历史传统的良好载体。

(4)古桥古码头

宁厂由于两山对峙,一溪中流,桥成了联系两岸的重要交通工具。沟通南北的五座悬索桥是古镇的标志,其分别位于:沙湾至龙君庙,王家滩上端至张家涧,衡家涧中心至对岸,王家滩下端至对岸,接官亭至对岸。另外因水而生的还有码头,在修建公路前,宁厂的盐业运输、生活交通均靠河运解决。码头主要分为货运与客运两种。客运码头位于今王家滩呼羊坝处,方便两岸居民渡河。货运码头在衡家涧处有一盐运码头,在王家滩灶区、沙湾灶区、张家涧灶区等均配有煤运码头。码头作为古镇重要的节点空间,是人们利用河流生产生活和聚集交流的场所之一。

宁厂古镇周边环境对古镇布局所产生的影响使宁厂长久以来发展成一个以盐业和巫巴文化为支柱的典型工业小镇。保护宁厂风貌,重点在于保护古镇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大环境的保护,例如古镇老街整体空间形态与后溪河的位置与功能的关系、老街与新街人文风貌和自然风貌形式的对比、人居环境与山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小环境的保护,例如建筑与街巷的融合、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方式、沿江的景观视线、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风格与巫巴文化的衔接这些在古镇风貌保护的方面均需要被重点关注。

5.1.2古镇的保护

1)保护的核心

宁厂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龙君庙

受盐文化影响而设,相传“龙”是管水的,所以在盐泉之侧修建龙君庙。该遗址位于宝源山麓,今宁厂镇张家涧居委会,与原宝源寺相邻。原庙为并列正殿5间,中为龙君殿,另分列有观音殿、火神殿、文昌殿、山神殿,现龙君庙仅存有龙君殿遗址,以及殿内的龙头雕像、盐卤分孔遗迹。

(2)七里半边街

由于地形狭促,常常是沿河修建半边街,再沿街修建房屋,因此宁厂有“七里半边街”之称。街道只有二三米左右宽度,蜿蜒曲折。整条七里街道,尽在封闭、半封闭、开敞中不断交替、变化。

(3)历史文化遗存

古栈道遗址是记载宁厂盐业发展史的真实遗存,古栈道遗留的石孔,分布于大宁河沿岸绝壁上。此栈道以宁厂镇为中心,分为南下段和北上段。南下段从宁厂镇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罗门峡口,全程135km。岩壁上现存栈道架木石孔6800余个。

宁厂周边峭峰连绵,溶洞罗列,古迹甚多,既有宝源山、剪刀峰遥若屏障,又分列有女王寨、桃花寨、凤凰寨。仙人洞遗址位于宁厂镇西2km处,在今天星乡二仙山半山中。明状元罗洪留诗于仙人洞石壁“有人问我红尘事,云在青山月在天”。1967年,“文化大革命”

破“四旧”,洞前寺庙、泥塑神像被毁。女王寨遗址位于宁厂镇南半山腰,相传为清初农民义军将领贺珍率部据险固守、坚持抗清所建。桃花寨遗址位于宁厂镇西部仙人洞东的另一孤峰巅。明正德年间盐工鄢本恕、廖惠率众起义罢工,有个灶商逃往此地躲避,工人们聚众围攻讨伐,故名讨伐寨,谐音桃花寨。而这些历史人物也成为古镇文化遗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鄢本恕、廖惠、贺珍、陈崇德等。

(4)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

宁厂古镇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有后溪阴河、仙人洞、双溪溶洞等,引人入胜。

后溪阴河早年因两岸滑坡,巨岩覆盖河面,河水穿流,形成长300余米的“阴河”。洞口高20m,宽23m,上面有耕地、房屋,中有一直径5m左右的天窗与阴河相通。其内可秉烛放舟,撒网捕鱼;仙人洞内景致神奇迷人,若世外桃源、仙山琼阁。石钟玉笋,上悬下立,像和尚、仙女,如聊天,若散步;洞内深不可测,阴河潜流。双溪溶洞群小洞陪大洞,外洞套内洞,洞洞相望,别有洞天,或上下相连,或左右互通;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怪石嶙峋,宛若天上人间。冬暖夏凉,寒暑宜人。另有琳宫及与其隔河相望的桃源洞,均是宁厂不可多得的风光胜景。

2)保护的分级

考虑宁厂古镇发展历史及建筑空间、艺术成就,将保护区划分为四个层面进行分级保护。即重点保护建筑、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以及环境协调区。

(1)重点保护建筑

重点保护建筑是指整体风貌保存完好,建筑保护等级最高,古建筑格局最为完整的区域。其保护范围包括龙君庙、秦家老宅、方家大院、向家老屋、方家老宅、盐厂、过街楼。对于重点保护建筑必须做到对所有建筑本身及环境在枟文物保护法枠的要求下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和环境,对必要的大修缮要做到“修旧如旧”,并严格按照审核手续进行。

(2)重点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古镇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体系环境而设的法定界限。其保护范围包括:盐源街、解放街、中心街以及生产街的沿河地段。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应做到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保护区范围内严格控制一切改建、扩建、新建,着重在建筑形式、高度、色彩、体量、尺度上追求与古镇协调;主体建筑周边20m范围内严格限制任何新建建筑。

(3)一般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是指重点保护区周边的地段。其控制范围为保护区周边及宁厂古镇最西的新建区。在控制范围内主要建设镇区内应建而不宜在镇中发展的项目。对需要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必须保持传统风貌,并与传统建筑风格协调。

(4)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是指为求得保护地段与现代建筑空间取得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而设定的范围。其控制范围包括宁厂古镇入口及宁河天桥周边。在协调区范围内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应有合理的建筑高度和体量,并协调环境气氛。

3)重点建筑的保护

为了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对宁厂古镇七里半边街建筑和空间提出了明确的保护与更新的指标。

对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确定,是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以及不同地段的要求而进行的,分为:保护、保留、改善、整饰、更新五个类别。对于每一栋建筑进行评分,评分分为五项:年代、质量、外观、风貌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加权评价得出建筑的类别。

(1)保护

保护建筑包括龙君庙、秦家老宅、方家大院、方家老宅。对于保护建筑要做到绝对保护,对建筑的外貌除了修缮复原外,一般不做改造。内部除了修缮和为适应新用途而作的极少平面改造外,应将其他改造限制到最少。在保护建筑中又分一般民居和庙宇建筑两种。庙宇建筑一般采取保护复原的方式(如龙君庙——对其遗址给予保留,同时根据照片以及历史资料进行复原)。

(2)保留

保留建筑指现状质量较好的旧建筑或近几年新建的但风貌能与老街坊相协调的建筑。

对这些建筑基本不做改动,允许继续使用。

(3)改善

改善建筑指有一定保存价值,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稍差,平面使用不适宜的旧建筑。

可允许其内部进行修缮更新,以改善居住条件。建筑外观保持不变,只作极少改造。对建筑内部平面的改造又分为两种模式——沿街商业型和居住功能型。居住功能型即通过建筑内部平面结构的改造来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并满足消防及防灾要求。

(4)整饰

一些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形式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又难以马上拆除的建筑,对其外观加以整饰,暂时保留。对整饰建筑的改造方式是采取在其外立面平屋顶改为坡屋顶并对其建筑立面进行整饰。

在整饰中要使其材料、色彩等与古镇风貌相协调。

(5)更新

对无保留价值的危旧住宅,予以拆除,重新规划设计,但建筑的形式、比例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在对待更新建筑方面除了要满足居民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传统建筑风貌来建设。

更新建筑的建筑用地应控制在原有院落边界和建筑边界范围之内,并保持格局、体量、形态、色彩等与街区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原有的材料和构件,或在重要景观面(如临街立面)使用传统材料,严禁使用铝合金、瓷砖、卷闸门等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材料。

5.2传统街区的整合与更新

宁厂古镇在发展至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依山就势建设的建筑群落与街巷系统,竖向空间层次丰富多样。小巷将市街及建筑断开,分为一段一组的空间组合群。这种虚实关系的对话、虚实相生的传统街区空间关系构成宁厂古镇空间形态最大特色,烘托出紧凑疏朗的整体小镇面貌。通过对古镇现存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街区进行分析、解读,进一步整合和更新,使其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等方面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5.2.1宁厂古镇传统街区存在的问题由于盐业的衰落,这座千年盐城丧失了往日的繁华。城市的发展建设没能得到有序的控制,失去了凝聚力,镇内居民多外出务工寻求出路,加速了古镇的衰落。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带动力,宁厂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的缺乏导致了文物古迹和重点保护建筑得不到维护,年久失修而日趋破败或损毁,如龙君庙、向家老宅等。

原来的盐厂建筑群停产后,有些作为民居继续使用,而大部分均已破损。

(2)街区公共设施缺乏,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少,老人和小孩没有活动空间,不能产生系统的公共生活。

(3)市政设施不健全,给排水、电力电信系统混乱;老街中无消防车道,由于老街民房绝大部分为木结构,建筑空间凌乱,防火间距不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由于长期熬盐及大量砍伐木材,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古镇的七里半边街的绿化主要以沿河岸的孤植为主,主要是居民自发种植的树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绿化组织。古镇现状较落后的绿化建设给古镇形象、景观面貌、人居环境等方面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亟待进行绿化建设。

5.2.2传统街区整合与更新的内容

1)用地及形态结构的调整

加强商业及旅游配套功能,为古镇的旅游发展打好基础。如在张家涧片区,其旅游发展潜力大;在中心街区则依托原有公共设施,规划为旅游服务的宾馆、商业、盐水浴等设施,加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适当增加公共活动场所,利用街巷、梯道的节点空间,以体现宁厂文化与特色为主,将宁厂盐文化、巫文化融入公共场所的营造中,促进古镇历史文化的传承。

加强街道及庭院绿化。如七里半边街沿后溪河河岸线是古镇主要的滨水景观,应规划为形态连贯、丰富多样,空间开闭有致、色彩绚丽多彩和镇内森林的效果。

2)街巷空间与立面的整合

老街空间特色鲜明,街巷空间整合主要以保持整体空间景观廊道-景观视轴线-节点空间-开放空间的方式,在维护已有空间关系的同时,注重古镇发展中老街特色风貌空间的延续。对沿街的建筑立面,通过材料、色彩、形式、尺度等的统一控制,引导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街道立面景观,尤其要注意新建建筑与已有建筑之间的融合与协调。

3)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完善交通体系。宁厂的公路与步行街道两个具有特色的交通体系通过6座索桥(现状5座,规划1座)相连,形成了古镇独特的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