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27234800000010

第10章 游戏篇(3)

二人来到临河的一家酒楼,边喝酒边谈诗论文,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走得匆忙,贺知章忘了带钱,于是解下随身佩带的玉龟,对店小二说:“再换些好酒菜!”

店小二看后,知道这是皇上所赐之物,不敢收取,但是贺知章执意要押,只好暂且收下,笑曰:“小店今早刚杀了头猪,二位大人要点什么下酒?”

贺知章要李白点菜。已有些醉的李白,爽朗一笑,用手指蘸了点酒,先在桌上画了个大圆圈,接着在其中写了个“千”字。

原来,李白要点的下酒菜是一盘猪舌头。

滴酒未沾

古时候,有一老翁,足智多谋,且酷爱瘦辞隐语,善制佳谜,远近闻名。

一年元宵节,老翁雅兴大发,贴出三条佳谜,言明“连连中射者,赏酒一壶”。谜面是:

一、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二、一个老汉爱饮酒,一天只能喝一口;

三、浅草遮牛角,疏篱露马蹄。

言罢,一些爱好猜谜的乡绅秀才,纷纷前来试射,但全部猜中者没有一个。但是有一学究远远地站着,叫书童将谜面一一报告给他听。结果,全被学究射中。

老翁斟满了一杯好酒,双手捧到他面前。学究却连连摇手:“老朽平生滴酒不沾,只想回敬一则词牌谜,请你这位高手试射。”

说罢,摇头晃脑而吟:

清清闲闲,处处安安静静;

说说笑笑,人人喜喜欢欢。

那老翁苦苦思索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围观者大笑不止。

原来,智叟的三则谜语,谜底分别是“弼”、“嗜”和“燕”。学究的词牌谜谜底为“太平乐”。

卖油郎与老板娘

从前,在某县城的十字路口,有一家酒馆。一天,一个卖油郎来这里歇脚饮酒。他把油挑子往墙边一靠便坐了下来,酒馆的老板娘上前问道:“客官贵姓啊?”

卖油郎听了,顺手指了指靠在土墙上的扁担说:“我就姓这。”

老板娘一看,便笑眯眯地说:“噢,原来是杜大哥,您请用茶!”

卖油郎一听,这老板娘倒挺有见识的,便也问道:“老板娘您贵姓?”

老板娘笑了笑说:“免贵,我姓的是——十字路口,嫦娥站在一边瞅。”

卖油郎斟了一杯酒说:“胡大嫂,谢谢您的关照了!”

老板娘爽朗地笑了起来,端起酒杯对卖油郎说:“杜大哥,今天我碰上您这个好主顾了,敬您这杯酒,交个朋友吧!”

从此,这家酒馆便成了卖油郎常来歇脚的地方,他们俩每次见面必定相互猜谜,兴趣也越来越浓。

又一次,卖油郎来到酒馆歇脚时,老板娘又出了一谜: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

三姐点灯不干活,四姐干活不点灯。

卖油郎答道:“大姐是蜂子,二姐是蜘蛛,三姐是萤火虫,四姐嘛,是纺织娘。”接着,卖油郎也回敬了一谜,让老板娘猜:

大哥一声叫,二哥吓一跳,

三哥拿刀砍,四哥点灯照。

老板娘哈哈大笑,然后说出了谜底。说完,两人大笑不止。原来四个谜底分别是:知了、蚂蚱、螳螂、萤火虫。

客商卖货

从前有三个商人,一个姓张,一个姓李,一个姓王,因是同年同月生,又是同县同村人,所以就结拜成生死弟兄,结伴到外乡做生意。

一日,三人来到一家客栈,饭后,客栈老板问这三个人贩卖的都是什么货,有没有居家需要的东西。

姓张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

上边直流水,下边有行人。

姓李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又圆又扁肚里空,有面镜子在当中。

老板用它要低头,摸脸搓手又鞠躬。

姓王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铁打一只船,不推不动弹。

开船就起雾,船过水就干。

客栈的老板抚掌大笑说:“各位所卖,目前市场正缺,恭喜发财。”果然如客栈老板所说,三个人确实发了一笔财。

原来,三人所卖的东西分别是雨伞、脸盆、火熨斗。

点戏

苏东坡在杭州时,和圣寺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经常饮酒吟诗,谈笑风生,并且每逢苏东坡宴请文朋诗友,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黄庭坚特地从江西来到杭州看望老师。苏东坡见后,甚是高兴,便邀请他一同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还带了梨园弟子和琴师鼓手。

游船离开岸边后,苏学士捋须笑道:“每次聚会,佛印都要赶来白吃一顿,今天他占不到半点便宜了吧!”

谁知话音刚落,躲在船舱底下的佛印双手一推,爬了出来,嬉笑道:“我这不帮你陪客来了?”苏东坡师徒二人面面相觑,不禁笑了起来。

三人饮得正酣,开始点戏。生性诙谐的苏东坡捋须一笑:“我先来点!”于是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个“刽”字。

黄庭坚接过老师的笔,写了“乔木”二字。

佛印放下筷子,又点了一折,但也未直言,只写了“满江红”三字。

原来,苏东坡、黄庭坚、佛印和尚点的戏分别为《单刀会》、《断桥》和《火烧赤壁》。

王安石余兴未尽

一日,王安石与诗友们共游褒禅山,持着火炬走进了一个深深的山洞。开始比较平坦,洞景也很平常,愈往里深入愈曲折,行走艰难起来,景色也逐渐奇巧。

王安石不由得感慨道:“真可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于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道路平坦而近的地方,到的人很多,但景致却十分一般;艰险而深远的地方,到的人逐渐少了,景色却奇巧起来;而世界上不为人知的大好景色,往往就在那艰难险阻、人迹罕至和深邃遥远之处。

从洞里出来,王安石余兴未尽,感慨而赋,制一字谜让诸好友试猜,其云:

日月一齐来,不把明字猜。

冒字更不是,闷煞老秀才。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胆。

两书生通姓名

有两个素不相识的书生在花园里游玩,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个子,他们在一亭子里会了面。

高个子问:“客生贵姓?”

矮个子答:“夏商之时夜间光。”

说罢也问高个子道:“客生贵姓?”

高个子答:“颠来倒去都为头。”

两个书生会意地笑着相互施礼,在石凳上坐下后又叙谈起来。

过了一会儿,高个子又问:“客生大名是什么?”

矮个子说:“小生名叫老牛过板桥。”

接着反问:“您大名呢?”

高个子说:“小生名叫大河失滔滔。”

双方互通了姓名,交谈之后,情投意合,成了好朋友。

原来,矮个子叫“胡生”,高个子叫“王奇”。

保佑发财

太平盛世,很多善男信女来到关帝庙祈福求财。一天,一个香客来到关帝庙,他祈求关公保佑他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话刚说完,关公一反常态,须发倒竖,很是生气,“啪”地一拍桌案,大喝一声:“大胆刁民,怎能有此歹意!”

香客听后,魂都快吓掉了一半,惊叫一声,拔腿就往外跑,慌里慌张被门槛绊了一跤,“叭嗒”摔倒在地,爬起来也顾不得疼痛,狼狈地往家逃去。

持刀的周仓在一旁大笑道:“这人定是个祸害黎民百姓的不法之徒。”

关公说:“不,你猜错了,他是个正经的手艺人,开的是合法的店铺。”

周仓疑惑地说:“这就怪了,来祈求保佑发财的手艺人中,为什么您单说他起歹意该雷击呢?”

关公故意不说,让周仓去猜。但周仓是个急性子,他哪里猜得出?最后,关羽说出了谜底:原来,这个香客开的是一家棺材铺。

棋逢对手

宋神宗宰相王安石酷爱下棋,有一次一个好友来访,王安石虚席以待,那好友纳闷。王安石笑道:“你陪我下棋可好?”好友说:“下棋哪有白下之理?”王安石说:“输者罚制一谜如何?”

二人讲好,于是下棋。结果第一盘王安石输掉。王安石制一字谜:

一字生得真古怪,太阳偏在土下埋。

土堆上面长青草,一切斜着劈下来。

好友猜中,二人又下。王安石取胜。那好友只得也制一谜:

两个幼童去爬山,没有力气上山巅。

回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中不回还。

下到第三盘的时候,王安石又输,只好硬着头皮再制一谜:

画时圆,写时方,

冬季短,夏季长。

那好友一笑说:

东海有条鱼,无头也无尾,

抽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王安石大笑,吩咐家人盛宴款待好友。原来谜底是“着”、“幽”、“日”三个字。

吕尚分鱼

西周初期,有位武官叫吕尚,精通兵法,着有《六韬》,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一天,吕尚和吴太公、周仉叟在望江亭边垂钓取乐,不一会儿鱼篓便满了。时值盛夏,天气炎热,三叟到凉亭内歇息,笑谈片刻,三个老头竟昏昏入睡。

吕尚一觉醒来,已是红日西沉,那二叟仍在打呼噜。他将竹篓内的鱼平均分成三份还剩一条,拿着自己的一份走了。

不一会,吴太公醒了,也将篓内的鱼平均分成三份,还剩一条,拿自己的一份走了。

过了不久,周仉叟才醒过来,见旁无他人,鱼篓尚在,以为吕、吴二友又到江边垂钓去了。他将篓内的鱼平均分成三份,拿着自己的三条回家去了。

三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各自拿了多少?篓内还剩几条鱼?

谜底:共钓鱼19条,吕尚6条,吴太公4条,周仉叟3条,篓内余6条。

半个鲁

有两个朋友是一对吝啬鬼,但又十分讲究客套。一天,甲向乙发了张请帖:“明日中午请到寒舍吃‘半个鲁’。”

乙接到请帖,琢磨不透“半个鲁”是啥菜。次日,乙起床也不吃早饭,饿着肚皮,想做客时大吃一顿。谁知到了甲家,端上桌的却是一条很小的鱼。

甲对乙说:“别客气,请吃‘半个鲁’!”

乙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半个鲁”是条小鱼。憋着一肚子气,饭也不吃回去了。过了几天,乙也写了份请帖回敬甲,请帖上也写“半个鲁”。

骄阳似火的七月,特别炎热,火辣辣的太阳当空挂着。甲一大早就来到乙家,只见乙已把饭桌摆在大院的天井中,上头没有遮盖,甲只好汗流满面地坐在桌旁等待。

等呀等,晌午过了还不见乙端鱼上桌。心里好不纳闷,感到奇怪,乙这时笑眯眯地从屋里走出来,对甲说:“请呀,别客气,请吃‘半个鲁’!”

甲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乙是让甲来吃太阳。“鲁”的下一半就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