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61

第61章 邮政·交通(2)

在众多的参赛者中,有一名叫汉弥登的年轻飞行员,驾驶着一架螺旋桨推进式双翼机,准备从纽约港内的总督岛起飞。

重要的是,他带着一封纽约市市长寄送给宾州州长的表示敬意的信,而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封航空信。汉弥登也因此被记入了邮政事业发展的史册。由于航空业的飞速发展,航空信件不仅快捷,而且价格也降了下来,成为人们彼此沟通的便捷工具。

趣味链接:古代人怎样利用鸽子传递信件?

经过驯养的鸽子可以在几百里、甚至千里内来往不误。有时,商旅在途中遇难,船舶沉没,而鸽子就能在千里之外飞回乡里,传书送信。

这种利用鸽子传书的方法始于我国唐朝,唐开元时(公元8世纪)有个宰相名叫张九龄,他少年时就曾驯养过家鸽,传送信件。张九龄每当要与亲友通信时,就把写好的信系于鸽子足上放飞,风雨不误,传送迅疾。张九龄很喜欢这种信鸽,称之为“飞奴”。

到了宋朝,以鸽传信的人就更多了,除了到海外的商人用鸽传书以外,其他人也有以鸽传书的。如《宋朝事实类苑》卷十一中说:“蜀人以事至京师者,以鸽寄书,不旬日皆得达。”

我国以鸽传书的事,很早就引起外国人的注意。在唐宋时代,朝鲜和日本就有人到中国来买鸽饲养,用以传书。如在《萍洲可谈》一书中,即记载着高丽人(今朝鲜人)在江南常州买鸽饲养的故事。

010、瓶邮的由来

首先发明瓶邮的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和伊萨伯娜的帮助,率领以“圣玛利亚号”为首的三艘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横渡大西洋,准备前来中国。

但是,哥伦布发现的却是美洲新大陆。当他返回欧洲时,担心那些船回不到欧洲,于是,他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希望能有人拾得,再把消息传递回去。

1858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当年哥伦布掷下的邮瓶。此时,这个邮瓶已在海上漂泊了300多年!

至今,太平洋上有一个叫尼阿富奥的岛仍在使用瓶邮,因为这个小岛上没有可以停泊船只的码头,与主岛相隔较远,所以只能利用潮汐涨落和风浪的推动传递瓶邮,这在当地来说是比较方便的。小岛上的人们从1890年至今,一直用瓶邮的方式与主岛保持联系。

011、圣诞卡的由来

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中国现在也有很多人过圣诞节,在这个节日中,送家人朋友一张贺卡,给人以关怀和问候,这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礼节。那么圣诞卡是如何出现的呢?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出现在1852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突然想起老家的习俗: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以示问候。可是,时间很短,怎么办?

“有了!”他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一纸卡片,画上一幅全家团聚、共享欢乐的画,寄到亲朋家中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呢?”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便这样产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他逐张精心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1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贺词。

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片在欧洲特别流行。现在的圣诞卡各类风格皆有,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和美好祝福。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流行赠送贺年片吗?

贺年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从名片演变而来的。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骨相篇》就有记载:“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交漆之友……”其中所说通刺即是名片。

到了宋代,互赠贺年片就很盛行了。贺年片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将贺年片装到锦囊中送给对方,以示庄重。贺年片上印着精美的图画,则是受外国的影响。

012、明信片的由来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

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结果,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

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013、我国绿色邮政的由来

我国汉代,曾规定当时的驿卒戴红色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红白两色相间的信袋,这是为了叫沿路的车马行人远远就看见驿卒飞马奔驰,赶快让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葛显礼把持我国邮政。1897年2月21日,葛显礼规定:信差穿海军蓝哔叽马褂,胸前写“大清邮政”四字。夏冬,马褂改用蓝灰色土布或洋布料子。

到了1905年1月,邮政改由法国人帛黎办理。帛黎规定:邮政信筒、车辆、舟船等邮政事物的专用颜色为黄、绿两种颜色,其中以绿色为主要色调,黄色做点缀。

因为绿色已为群众所熟悉、习惯,而且绿色一般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我国政府正式决定采用绿色作为我国邮政专用色彩。绿色邮政由此而开始。

014、公路的由来

我国筑路修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史前先民为了作战与生活的需要,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出现了,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

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马的田间小路。

“秦治驰道”为中国交通史上空前的大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又广筑非官道。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

1913年后各省建现代公路,叫做“汽车路”,以后就统一称“公路”了。

015、马路的由来

马路并不是指马走的路,马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通畅大道的意思。那么“马路”一词如何得来的呢?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两边开挖排水沟。这是道路史上一大发明,很快传遍全世界。

为纪念约翰·马卡丹,人们便把用这种筑路方法修成的道路称为“马路”。现在的马路已今非昔比,各国都投入巨资,修建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

趣味链接:人行横道为什么要划上斑马线?

人行横道线一般在城市街道的拐弯、T字、十字等路口,因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又称为斑马线。

人行横道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保障人身安全而画的交通标志。

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贝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事故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

后来,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叫做跳石,作为指示人通过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

19世纪出现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及其危险性都超过了马车,所以,跳石已与此不相适应了。经过多次试验,于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条状的人行横道线,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条人行横道线。

从人行横道出现到现在,对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对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016、高速公路的由来

德国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它的高速公路历史最悠久,质量非常好,设施也极其完善。

1932年,德国自行设计、修建了一条双向四车道、全立体全交叉的汽车专用公路,起点是科隆,终点在波恩。这是远程公路中技术标准最高的一类,路上车流可以连续高速行驶。这条公路的修建,开了全球高速公路发展的先河。

德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至1939年“二战”之前达到了3440公里。一张以柏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终于形成。

战争结束之后,德国为了重振雄风,又对现有的高速公路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扩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占27%,沥青路面占73%。后一种路面粗糙度好,表面平整,车辆在其上通行时,更加安全迅速,设计时速为100~120公里。

在高速公路的车道两边设有紧急停车道,有3米宽,中间设置宽4米的分隔带,中央分隔带上设置连续的安全护栏和防眩目栅,公路路标线和标志牌全都统一醒目。沿线还设有呼救电话、沿路广播、交通量自动记录、电视监视以及调节设施。

为了防止噪声干扰司机的注意力,还在靠近城镇处设有隔音墙。高速公路沿线每隔一定距离还设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比如加油站、餐厅、旅馆、停车场等。

现在,德国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另有19条路线与欧洲其他国家相连。德国高速公路模式极其优秀,称得上是世界各国公路建设的榜样。

1937年,美国修建了加州第一条高速公路。从此以后,美国的公路建设一发而不可收。到现在为止,由高速公路组成的美国“州际和国防公路网”,使各主要城市和工业中心得以沟通,另有高速公路与加拿大、墨西哥相连。

1984年,中国修建了沈阳至大连的沈大线,这是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而中国最早通车的高速公路则是从上海至嘉定的沪嘉线。现在,中国每年新增加的高速公路都在1000公里以上,而且中央政府还有一个庞大的计划,修建五纵七横的高速公路大动脉。

017、桥的由来

桥,最早是为人跨越沟谷、河流而发明的。那些供人跨越小溪而搁置在小溪两岸之间的树干,就是最早的桥。人们给予这种桥一个美称——独木桥。

公元前8世纪,架设在巴比伦幼发拉底河上的桥,是最早见于历史资料中的桥。还应注意的是,人类在发明用固定的桥来跨越水面的同时,还将船只一艘接一艘地横向连接在一起,供人渡河之用。其实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人们将它称之为浮桥,这是因为此种桥浮在水面之上的缘故。

公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入侵东南欧时,就用674条船连成了两座浮桥,让军队从达达尼尔海峡顺利通过。

从古到今,木桥、石桥、铁桥、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这几个阶段,构成了一部桥的发展史。

公元前621年,古罗马人利用木料造了一座长达150米的桥。更加让人惊叹的是,公元前50年,他们就建成了一座420米长的木桥,而且只用了10天的时间。这充分说明,古罗马人的造桥技术非常高超。

在造桥方面,罗马的重大贡献共有两项。一是发现了天然的液体水泥。这种物质是制造石灰沙浆的重要原料,供建造水下的桥基用。二是发明了用“围堰坝”法来建造桥墩。这种造桥方法,是用木桩先将河道中要建造桥墩的地方围起来,再将里面的水抽去,就可以在干燥的场地上建造桥墩了,这种方法又叫“沉箱法”,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使用。

中国人在造桥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河北境内的赵州石桥非常有名,设计者是一位名叫李春的隋朝工匠。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跨度达37米,不但设计合理,造型也非常漂亮。虽然此桥已经度过了1400个春秋,却依然傲然挺立。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可以依据梁的结构理论展开造桥工作,这一观点得到世人赞同,桥梁建造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1779年,英国人以铁为原料造了一座桥,开了铁桥铸造的先河。到了19世纪,铁桥被人们广泛接受,出现了许多跨度越来越大的铸铁拱桥,还有铸铁悬臂桥、铸铁桁架桥。

19世纪末期,欧洲造桥业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后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问世,使强度成倍的提高,而成本成倍下降。正因为这个优点,在建桥材料中,钢筋混凝土成为理想之物,在20世纪60~70年代被各国广泛地用来建造大跨度的悬臂桥。

现在,桥梁的种类越来越多,主要可分为4大类:梁式桥(桁架桥)、拱桥、悬索桥(吊桥)、悬臂桥。另外,现代出现的新桥大多采取混合型的造桥法,如斜拉索桥(斜拉桥)。在中国,这种桥的代表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黄浦江上的杨浦大桥、南浦大桥。

018、隧道的由来

人们在山岭、河道、海峡以及地面以下建立的一些通道,称之为隧道。这种交通道路包括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海底隧道之类。它们的建立,使车辆、行人、水流、管线的穿行得到有力保障,从而开拓了交通运输的新天地。

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巴比伦人突发奇想,在幼发拉底河下修建了一条水下人行隧道,足有900米长。这项工程开了隧道建设的先河。到了公元前36年,罗马人在那不勒斯和普佐里之间开凿了婆西里勃道路隧道,有1500米长。

中国的东汉政府也开凿了古堡斜道上的石门隧道,地点在陕西汉中。

隧道的开凿是非常艰难的。为了避免土石风化和坍塌,或是阻止地下水流浸入隧道,就要把周边衬砌起来。为了省去衬砌的麻烦,隧道工程往往选择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工。但开凿坚硬的岩石非常困难,古人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架上柴火把岩壁烧热,再用冷水往上浇,这样岩石在热胀后会突然冷缩,进而开裂,使人开凿起来方便一些。

1826年,英国人修建了泰勒山隧道。该隧道足有770米长,是第一条铁路隧道。随后,英、美、法各国相继修建了大量铁路隧道。1872~1881年,圣哥达的双线铁路隧道建成。它从阿尔卑斯山脉穿过,长达14998米,是19世纪最长的铁路隧道,工程耗时9年才完工。

进入20世纪以后,日本修建了很多壮观的铁路隧道。1974年,长18675米的新关门海底双线铁路隧道建成。1981年,又开凿了世界上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大清水双线隧道。该隧道长达22228米。而连接本州与北海道的青函海底隧道,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长度达到了538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