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35

第35章 地理·名胜(3)

其国名源于拉丁文Australis,意为“南方的土地”。大约在公元150年,希腊地理学家就曾意识到南半球有一块土地,并将想象中的这块土地称作“未知的南方大陆”。

1531年法国制图学家奥龙斯·菲纳在他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也设想南方有个大陆,他称其为Terra Australis,意即南方的陆地。

1605年,荷兰人威廉·扬茨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西海岸,但他不知道这就是南方大陆。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和人员多次到达澳大利亚的西部海岸,他们把西部海岸命名为新荷兰New Holland。1769年,一位英国船长又把澳大利亚海岸东南部和东部海湾地区称为新南威尔士。

19世纪初叶,另一位船长马修·费林德发现,从澳大利亚西海岸到澳大利亚东南和东部海湾地区之间,有一条绵延不断的南海岸线,这才意识到澳大利亚是一块大陆。他在1814年7月17日出版了《南方大陆之行》一书,建议把这个大陆叫澳大利亚,其名称来自拉丁文Australis,即“南方的土地”。

1817年麦阔里总督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澳大利亚”才成为官方正式使用的名称。1901年1月1日,该地区正式被组成“澳大利亚联邦”。

029、意大利国名的由来

关于意大利国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一种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亚区被人们习惯称作“威大利亚”(Vitalia)。

“威大利亚”的意思是小牛生长的乐园。逐渐地,当地居民根据读音的习惯把字母“V”省略了,这样,Vitalia就成了Italia,即“意大利亚”。

公元前5世纪,这个名字传遍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半岛的名称。

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正式把亚平宁半岛命名为意大利亚。在英文中,Italia读做Italy;中文译名又是从英文转来的,所以写作“意大利”。

另一种说法是,意大利的名称是由一个古代部落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古希腊人最早到达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Italoi。

后来罗马人统治该地区时沿用了这个名称,并把它作为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因此,Italia(Italoi的拉丁文写法)这个名称产生了。

19世纪,撒丁国王艾曼努尔二世与其父王奋起反抗外国势力的干涉,与拿破仑三世携手,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统一。

为给这个统一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名称,艾曼努尔二世再三考虑,后来选中创建罗马共和国的意大利人的民族名,把它作为统一国家的名称。现在的意大利共和国继承了这一称呼。

030、挪威国名的由来

挪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长近2万公里。

在历史上,挪威人有航海传统,尤其是造船技术十分先进。在北欧海盗猖獗时期(公元8~10世纪),沿挪威南部的西海岸北上的海路被称为“通往北方之路”,当时叫“诺尔维”,即挪威。

汉语中“挪威”两字由英语音译而来。按现代挪威语的发音,“挪威”应被音译为“诺尔盖”,即北方海盗的意思。

031、西班牙国名的由来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

关于西班牙国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国名是取自15世纪末诞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帕尼亚王国的国名,而该国国名又源于罗马统治时代的半岛地名希斯帕尼亚(Hispania)州。

古名希斯帕尼亚是一个腓尼基地名。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曾在西班牙沿海一带建立过殖民地,他们把该地叫斯潘(Span或Szpam),意为“兔子”,因为这里野兔成群。

新地名伊斯帕尼亚的产生,是由于这一地区的拉丁语方言已不再发罗马地名希斯帕尼亚中的H音。而伊斯帕尼亚以后经讹传,又演变成现在的埃斯帕尼亚。

英语和荷兰语则省掉罗马地名希斯帕尼亚语头的Hi音节,把它读做西班牙(Spain)。

另一种说法认为西班牙国名来源于希伯来—腓尼基语Espana,意为“埋藏”,转义为“矿藏、埋藏的财富”。因为伊比利亚半岛盛产黄金、银、铜等,令腓尼基人羡慕不已,因而他们用“Espana”为其命名。

032、尼泊尔国名的由来

尼泊尔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中部南麓,处于中印两大国之间。关于“尼泊尔”一词的含义,至今仍有种种解释,也流传着不少传说。

有的说,在藏语里,“尼”的意思是“家”,“泊尔”的意思是“羊毛”,两词合起来,意思是“羊毛之家”。有的则说,尼泊尔源于藏语Niyampal,意为“神圣的土地”。还有人说,“尼”是“中间的”,“泊”是“国家”,尼泊尔就是“中间的国家”的意思。其他的说法还有许多。

关于尼泊尔的得名,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加德满一带生长着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几个牧牛人生活在这片莽莽林海之中。他们饲养的奶牛,个个体大膘肥,每天都能挤出大量的乳汁。

可是有一天,一只最好的母牛不知何故拒绝被挤奶,并跑向森林深处,牧牛人赶快追了上去。母牛跑到很远的地方才停下来,这时它的乳汁竟自动流出来。见此情景,牧牛人惊奇万分,刚要上前察看究竟,谁知母牛却突然没入地中,一下子踪迹全无了。

牧牛人连忙挖刚才牛站着的土地,此时地下忽地冒出熊熊的火焰,把他围住了。还好,住在此地不远的河谷里的一个叫“尼”的隐士,看到火光冲天,便前来抢救,扑灭了火焰。所以人们传说,尼泊尔的“尼”即指的是那位隐士,而“泊尔”则是“保护”或“抢救”的意思。

033、新加坡国名的由来

新加坡市为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古称单马锡。此外新加坡也被称为叻坡、叻埠或石叻。

由单马锡改称新加坡,大约是在1160年。“新加”一词在马来语中是“狮子”的意思,“坡”是“岛”的意思。据《马来纪年》记载,相传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圣尼罗优多摩,即“吉祥三界王”,有一次狩猎时发现一处洁白的沙滩,听随从说是单马锡,便走过去。

这时,一只比公羊大、黑头红身、胸生白毛的野兽突然疾驰而过。王子问侍从是何怪兽,侍从随口称是狮子。王子认为这是吉祥之地,决定在此地建国。

随后,王子在这里建成一座城市,并命名为“信诃补罗”,其梵文之意是“狮子”,马来语称“新加坡”,就是狮城的意思。

19世纪初,此地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被称为新加坡。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034、阿根廷国名的由来

阿根廷被称为“白银国”,但实际上阿根廷却不产白银,那它为什么会得此美称呢?原来它的得名还有一段故事。

1516年,西班牙探险家胡安·迪亚斯·索利斯率领船队沿巴西海岸南下,企图寻找一条通向太平洋的航路。船行至拉普拉塔河口时,他们误以为这里是海湾,但尝尝“海水”,却没有咸味,于是他们便称其为“淡水海”。

他们继续驾船前行,在一座小岛登陆,不料随即遭到印第安人的围攻,索利斯当场被打死,探险队也几乎全军覆没,余者狼狈而逃。

但殖民者并不甘心,1527年,索利斯的儿子加沃托带领一批殖民者又来到这里。他们看到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戴着闪光耀眼的银饰物,以为这儿盛产白银,于是欣喜之际把“淡水海”改为“拉普拉塔河”。

“拉普拉塔河”的西班牙语意为“银河”,这个国家慢慢也以“阿根廷”(Argentina)命名,它源自拉丁文Argentum,其意为“白银”。

035、中国国名的由来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在古代,“中国”一词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处的都城。《诗经·大雅·民劳》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中国”指京都,“四方”指京都的诸侯。

“中国”的另一古义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远古华夏族所居住的地方。

上古之所谓“中国”者,即指后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仅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为什么古人把这一带称作“中国”呢?这一带四周分布着夷、狄、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将这一带包围在中间,故古人称这一带为“中国”。后来尽管“中国”的地理范围随着历朝历代的统一和衰落有所变化,但这一名称还是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九州”为什么成了中国的代称?

我国所谓的“九州”,也就是传说中我国的中部地区,相当于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此说出自春秋战国时代。《尚书·禹贡》开头即是:“禹敷土,随山刊水,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夏代的开国君主禹,平定洪水后,跟着划定疆域。

九州即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所记有幽、并州,无徐、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记有幽州,无梁州。

九州又有“九有”、“九囿”、“九原”等别称。古人分当时的中国为九州,取天长地久之意,“九州”也就自然成为中国的代称,这在历代诗人的诗词中均有所见,如唐代诗人王昌龄“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放歌行》)等句。

所谓的“九州”虽然并非完全是准确的行政区划,但对我国后世的政区划分却影响甚大,特别是以“州”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自汉以后,很多朝代都采用过。

036、纽约名称的由来

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英国籍雇员亨利·哈得孙驾船来到了纽约湾,并从纽约湾继续北上,第一次深入那条河流,与两岸印第安人贸易。在此以后,欧洲人把这条河命名为哈得孙河。

1624年,一艘荷兰船“新尼德兰号”把30户荷兰人运到哈得孙河口。他们在这里开辟了一块殖民地,命名为新尼德兰。

在新尼德兰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岛叫做曼哈顿岛。1626年,新尼德兰总督用约值24盾(荷兰货币单位)的纽扣、别针、眼镜等小玩意儿把该岛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了下来,然后着手在岛上建立城堡,并以自己的祖国的首都的名字把它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的前身。

1664年,英国人与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人作战,结果荷兰人战败,被迫交出城堡。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国人占领后,名字也被改成了 New York,即纽约。

趣味链接:纽约地标——自由女神像是怎么建成的?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的俗称。它坐落在美国纽约哈得逊河口的“自由岛”上。

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铜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10周年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珍贵礼物。

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由法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德·拉布莱伊提出铸像建议,由法国人民捐款,由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巴托第设计并主持铸造,由设计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像内铁,架自由女神像终于与世人见面。

据说,女神像的模特儿是艺术家的妻子尚奈密丽,面貌则是艺术家母亲的脸。巴托第从1874年开始设计,到1884年5月全部工程才完成。

1885年6月,自由女神像被分装成210箱,用法国拖轮运至纽约。这尊像高46米,连同基座在内,总高92米,重225吨;女神握着火炬的右臂高插入云;左臂刻着“1776年7月4日”的字样,标明《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铁链,气宇轩昂,神态刚毅,宣布获得自由,故称为“自由女神像”。像内有22层,电梯可升至第10层平台上,人们再沿盘梯攀登,可到达巨像冠部的望台。

巨像的底部建筑为美国移民博物馆。1886年10月28日,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主持揭幕。

037、金边城名称的由来

吴哥是柬埔寨举世闻名的古都,只是到了1434年,金边城才被柬埔寨国王蓬黑阿·亚特选做新都。国王为何迁都金边?这其间有一段故事。

1372年前后,在洞里萨河畔的一座山岗上住着一位富有的信奉佛教的寡妇,名叫奔夫人。在一个涨水季节的早晨,有一棵大树漂到奔夫人住处附近,遇到旋涡不能动了。

奔夫人便召集乡邻,把树打捞到岸上。这时,大家发现这棵大树是个奇异的空心树,树心里有四尊铜佛像和一尊石佛像。大家都认为这里是个圣地,连佛都想迁到此地居住。

于是,奔夫人就请来村民把这座山岗加高,成为一座高山,并且在山峰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安放五尊佛像。此后,人们称这座山为奔夫人山。这座山在汉语译音里就称为金边。

大约60年后,国王蓬黑阿·亚特有意把京都迁离靠边境太近、易受外族侵犯的吴哥,便派遣官员和高僧到各地寻找适于建新都的地方。到了金边,他们看到此地位于洞里萨河和湄公河汇流处,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地势也适合建都。

后来他们又听当地居民讲述了奔夫人的故事,一致认为把京都迁到金边也符合佛的心意。于是,他们返回吴哥把耳闻目睹的情况写成奏章呈递国王。国王看了大喜,于是就迁都到了金边。

038、东京名称的由来

东京,顾名思义,就是“东方的京城”。这是与日本的故都——京都相对而言的。东京在京都之东,所以被称为东京。

古时的东京是武藏国国丰岛郡江良乡的一个小村落——江户村。江户,按字面意为“江水入海的门户”。1457年以江户村为基础,人们建起江户城。

江户幕府执政时期,江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实际上的首都,远在平安京的天皇则徒有其名。

1867年,明治天皇迁都于江户,江户更名为东京。明治四年,东京被升为东京府,从此东京的名称被固定下来。

039、突尼斯城名称的由来

突尼斯城是突尼斯共和国的首都。关于突尼斯城的由来,这里有一个故事。

大约3000年前,腓尼基人建立的提尔国(位于今黎巴嫩西海岸)由一位叫季多娜的女王和丈夫共同统治。她哥哥皮格马里昂,是当时塞浦路斯的统治者。他因为妹夫帮妹妹夺走提尔国统治权而非常痛恨自己的妹夫,扬言不杀死他就死不瞑目。

为了保证丈夫的安全,季多娜便与丈夫乘船来到了北非海岸的中部,在今突尼斯城附近上了岸。季多娜下令在这碧波荡漾的地方建造行宫。这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一座小城镇,据传这就是历史名城迦太基的前身。后来,季多娜又下令在这座小城镇的东南面另建一城,据传这就是突尼斯城最早的由来。后来,这座城因为罗马人的入侵而被彻底摧毁。

公元698年,哈桑率领阿拉伯远征军征服了今突尼斯地区。他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新城以纪念自己的赫赫战功。

但哈桑建起的新城为什么称作突尼斯?一种说法认为突尼斯城是因迦太基的女神“坦尼特”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这儿原有一个古老村落叫突尼斯(或提尼斯),突尼斯城即取名于这个村落的名称。

后来,突尼斯城又成为独立的突尼斯国家的名称。

040、罗马名称的由来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其城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希腊人攻占了特洛伊城,特洛伊王子一家逃至台伯河畔寻找安身之地。后来,特洛伊王子的后裔西尔维娅做了战神马尔斯的妻子,生下一对双胞兄弟罗马路斯和里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