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33

第33章 地理·名胜(1)

001、地理大发现的由来

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就提出地球为球状的概念。古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对球形地球有粗略的数据记载,但后人一直无法对这些数据验证。

从1492年起哥伦布先后四渡大西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鲜为人知的美洲大陆。就这样,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线被开通了,人们的地理视野进一步扩大。

1519年9月,深信地圆说的麦哲伦率领船队驶离西班牙,横渡大西洋,沿南美大陆东岸南下,穿过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得名麦哲伦海峡),在太平洋航行三个月后到达关岛。

之后,他离开关岛抵达菲律宾群岛。在这里,麦哲伦被土著人杀死,他的部下继续驾着剩下的最后一艘“维多利亚”号船,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第一次完成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地理的发现”,而且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是对地球的科学认识深化的基础。

002、新大陆名称的由来

新大陆的发现者据说有许多,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中国人首先发现新大陆的。

《梁书》记载:公元前499年,梁朝一个叫惠琛的高僧来到皇宫,向当时的皇帝上书,介绍他过洋传教的经历。他说他乘船离开中国,向东远航数万里,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家。惠琛称这个国家为扶桑(日本)。

但据有人考证,他到的不是日本,而是美洲的墨西哥。他的航线是离开我国时先向东北航行,然后转向正东,最后折向东南而达“扶桑”,即沿太平洋环流而行。

墨西哥人也喜爱玉石,美洲的天龙与亚洲龙相似,有的工具的称呼与汉语称呼一致,当地出土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的青铜像、陶器三角鼎及带有汉字的文物等现象,都说明中国人早就到达过美洲。

但史学界公认真正发现新大陆的人是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率87名水手,分乘3只船从巴罗斯港出航。他们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

后来,1493年、1498年、1502年,他又率船队3次西航,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岛屿及中美、南美洲大陆的一些沿海地区。

因为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偌大一个美洲在当时还不为世人所知,故人们称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003、经纬度线的由来

“经纬度线”的测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34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兵南下,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第凯尔库斯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发现,沿着亚历山大由西向东的征战路线,无论季节变换、日照长短,各地都很相仿。他于是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纬度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

后来,埃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是46250公里,并画了一张有七条经度线和六条纬度线的世界地图。

公元120年,集天文学和地理学成就于一身的克罗狄斯·托勒密综合前人经验,提出在地图上绘制经纬线网的概念,并对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的经纬度进行了测量,编写了长达八卷地理学著作,其中包括8000个地方的经纬度。

为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被描绘出来,托勒密设法把经纬线网绘成简单的扇形,从而绘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图”。

15世纪初,航海家亨利带着“托勒密地图”出海。但是,经过反复核对,他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

测定经纬度失准,关键是因为没有“标准钟”。用准确的钟表在海上计时,显然比通过看日出日落计时要方便、实用得多。

18世纪机械工艺的进步,终于为解决这个长久的难题创造了条件。英国约克郡的钟表匠哈里森,用42年的时间,连续制造了5台计时器,一台比一台精确、完美。第5台只有怀表大小,用于经度测定,误差只有113英里。

紧接着,法国制钟匠皮埃尔·勒鲁瓦设计制造的一种海上计时器也被投入使用。至此,在海上测定经度的问题终于初步得到解决。

004、亚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公元前2000年初,地中海东岸出现了一个新民族——腓尼基人,他们具有非常卓越的航海本领。腓尼基人为了在海上进行大规模的频繁的活动,首先必须明确方向。

为此,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泛称为“Asu”,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日出处”;反之,则将爱琴海以西的全部地区,统称为“Ereb”,意思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日没处”。

“Asu”音译为“阿苏”,给它续一个指地名后缀的尾巴,构成Asia,就是亚细亚洲。

腓尼基人用这个词做地名,本来是笼统的、泛指的。直到中世纪以后,这个词才逐渐扩大概括范围,指所有东方的土地。

“亚细亚”一词见诸汉语是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开始,后来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卷一提到:“亚细亚者,天下一大洲也……”不过正史中首次著录该词,则是《明史·意大里亚传》。从此,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

005、欧洲名称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关于“欧洲”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些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得墨忒耳(Demeter)是专管农事的女神,这位女神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就把“欧罗巴”用作大洲的名字。

此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万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做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她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

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到远方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后来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欧罗巴了。

006、美洲名称的由来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美洲又被译做“亚美利加”(America),这是由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Amerigo)·维斯普奇的名字而来。

美洲大陆的发现权被公认为属于意大利人克星斯托夫·哥伦布,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新大陆”没有以他的名字命名,反而以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呢?

原来,从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三次西航,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就把自己发现的岛屿叫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而亚美利哥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也于1499~1504年几次到美洲探险,并到达了南美洲的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是世人所不知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

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而德国地理学家华尔穆勒则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哥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后者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中美洲和南美洲为什么又合称为拉丁美洲?

习惯上,我们把中美洲和南美洲合称为“拉丁美洲”。这一名称的产生是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

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起,这两大洲的大部分地区就处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历时达数百年。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等,随着殖民统治的建立和移民的涌入而在当地广为传播。

更重要的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逐渐取代了当地的印第安语,成为被普遍使用的官方语言。

这两种语言同属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而罗曼语族又名拉丁语族。“拉丁美洲”这一名称即由此而来。

007、非洲名称的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其英文名为Africa。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信奉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

还有一种说法是,侵入迦太基地区(今突尼斯)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的全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以后,罗马人又不断扩张,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时,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部分地区。

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和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这个名称又泛指非洲大陆。

趣味链接:“好望角”本名“风暴角”,为什么改成了今天这样的名称?

好望角位于非洲的南端,是非洲最著名的岬角。“好望角”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1487年。

好望角最初名叫“风暴角”。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险家巴托罗·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率探险队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开辟通往东方的航路。

迪亚士首次到达非洲南端,就在那里遇到了特大风暴,他乘坐的帆船几乎被惊涛骇浪掀翻,最后漂到一个无名的岬角岸边。迪亚士被迫返航。他将这个岬角称为“风暴角”。

回国后迪亚士向国王汇报了到达“风暴角”的情况。国王认为这样命名会挫伤探险家们的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并认为只要越过这一岬角,就有希望开辟一条新航路。所以,他在1487年正式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

008、西伯利亚名称的由来

西伯利亚是北起北冰洋,南抵哈萨克丘陵,东到太平洋,西抵乌拉尔山、乌拉尔河的广大地区,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约占俄罗斯2/3的领土。

“西伯利亚”这一名称是由英语的Siberia一词翻译过来的,而英语名称则是来自俄语中用拉丁字母拼成的“Sibir”一词,汉语译做“希比尔”,这个译名最早出现于1483年。

“希比尔”曾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后该部落灭亡。作为一个地区,希比尔最初的范围很小,仅包括乌拉尔山以东和托拉河(塔博尔河支流)、套瓦河(伊尔其河支流)流域。从16世纪中叶起,俄国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并逐渐向东推进,经过3个世纪的发展,最后形成今天的西伯利亚。

009、太平洋名称的由来

“太平洋”这一名称是葡萄牙出生的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在率船队环球航行时取的。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西班牙探险队从圣罗卡起航,经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向西,开始环球航行。

在沿南美海岸航行时,他们突然发现海岸陡分为二,麦哲伦便命令船队顶着惊涛骇浪驶进了一个海峡。经过38天的艰苦航行,他们终于绕过险滩暗礁,平安地驶过了海峡。

这时,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洋出现在他们眼前。于是,船队航行了3个月,从南美洲和火地岛来到菲律宾。在航行中,他们始终没有遇到一次大的风浪。队员们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太平之洋呀!”从此,人们就把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一片大洋叫做“太平洋”。

010、大西洋名称的由来

“大西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朝的记载。意大利学者利玛窦来华晋谒明神宗时,自称是“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海域称为“小西洋”。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为“大西洋”。

我国明朝年间,国人对东西洋分界,大体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一线为界,其西叫“西洋”,其东叫“东洋”。因此,我国习惯上把欧洲人称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称为“东洋人”。

随着明末人们对欧洲地理知识的了解的增多,人们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而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大西洋”。西方世界地理学和地图作品传入后,我国翻译家难以将“Atlantic Ocean”译成汉语,于是以“大西洋”来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011、印度洋名称的由来

印度洋最先是以古波斯君主厄立特里亚的名字被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海”。厄立特里亚曾一度统一强大的古波斯帝国与沿海的广大地区,以他的名字作为海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君主。

16世纪初,中欧地图学家舍奈尔在编绘地图时,把这块大洋称为“东方的印度洋”,这里“东方的”是和大西洋相对而言的。到了16世纪末,另一名地图学家奥尔太利斯在他所绘制的世界地图集里,把“东方的”一词去掉了,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被一直沿袭下来。

他们为什么把印度作为大洋的名字呢?原来在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完全了解整个世界。那时在欧洲人眼中,印度是块富庶的宝地,一说到东方就是指印度,通往东方的航海之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印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印象极深,于是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把印度南部的广阔海域称为印度洋了。

012、红海名称的由来

“红海”一词是中文对外文的意译,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说法往往是同“红色”联系起来的。

一种解释说,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变成深红;另一种解释说红海沿海地带有大量黄中带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还有一种解释是,红海温度高,光照充足,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红海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由于数量庞大使得蓝蓝的海水看上去呈现出微红色,于是红海得此美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其得名的原因。在古代,人们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只能驾船在离岸不远的海面航行。他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颜色岩壁,在日光的映照下,岸上红光闪烁,红光反射入水中也使海水变红。红海由此而得名。

红海的气候也被认为是它得名的原因之一。在红海海面上,经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西风吹来,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气流中夹带的红黄色的尘雾常常笼罩着红海,天空一片昏暗。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在这里航行,看到红海这种奇异的景象,于是便将此海命名为“红海”。

也有说法认为红海名称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定,由于人们认为“红”是表示“南方”的意思,红海即为“南方的海”。

趣味链接:黑海的海水是否就是黑色的?

位于亚欧之间的黑海名称的由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因为它的海水是黑色的。其实黑海里的水并不是黑色的。只有当海上刮6级以上大风时,它的颜色才变暗。

苏联一位学者根据古文献考证指出,最先使用“黑海”这种称谓的是黑海南岸的希腊人、波斯人、土耳其人。而这个地区的许多民族,有以不同颜色指代东西南北的习惯:黄色为东,红色为南,蓝色或绿色为西,黑色为北。因为黑海在他们的北面,所以他们便把这片海域称为黑海了。

013、死海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