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24

第24章 称谓·职业(1)

001、商人称谓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分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活动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黄河下游的商族首领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后来,到了商族后裔汤的时候,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建立了商朝。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十分低下。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称为商人了。这个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002、教师称谓的由来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之官。“师”原是商、西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此类称谓。

至于“老师”则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003、科学家称谓的由来

“科学家”一词诞生的时间约在1840年。创造这一词的是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兼哲学家费米尔。他说:“从科学领域而言,我想称呼他们为‘科学家’。”

“科学家”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Scien”,即了解的意思。有人曾对科学家下过这样的评语,说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精细的实验、谨慎的分类、证据的搜集、结论的判断等素质。”

然而,作为研究天文科学的“天文学家”却早在大约1400年前英文文献中已有了记载。“数学家”的名称比“天文学家”迟20多年才出现。“化学家”出现于14世纪左右。“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于17世纪才有。“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地质学家”是与“科学家”一词几乎同时问世的。

004、作家称谓的由来

人们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称为“作家”。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

“作家”一词转变成今意始于唐代。据北宋《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

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凡有专著,都可称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须经文学界公认。

005、记者称谓的由来

16世纪,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

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

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起初叫“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

006、大夫称谓的由来

大夫,最早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

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来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

习惯上,大夫和郎中也有所区别。一般设馆给人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为郎中。

007、导游称谓的由来

导游,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旅游的人。导游之称是从“向导”一词演化而来的。“向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在我国旅游行业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袭用“向导”这一称谓,也有把它称为“旅行干事”的,还有的叫做“领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方才确定了“导游”这一专门称谓。

现在导游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作为导游,必须持有导游证,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导游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水平,方能在竞争中立足。

008、时装模特称谓的由来

意大利的米兰是世界的时装之都,每年时装展览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而法国则是人体时装模特的发源地。

1573年,意大利修道士圣·马乐尔柯用木料和黏土制作了一个类似玩偶的人体模型,并用零碎的麻布加以装饰。这种早期的人体模型很快传入法国。

后来,巴黎的一位女裁缝利用这种人体模型向顾客展示新式服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其他女裁缝争相仿效。当时,人们称这种穿上时装的人体模型为“时装模特”。

人体时装模特发明者是英国时装设计大师沃恩,据说,他20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在一个新式服装店当销售员。1846年,他为推销一种披肩服装,让店里漂亮的小姐玛丽·韦尔纳穿上招待顾客,结果取得成功,玛丽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从1851年起,他在巴黎又以“沃恩”为名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并雇了几个年轻女子专做招待顾客的工作,服装生意相当兴隆,许多服装商纷纷效仿他的做法。

于是,女模特便很快在法国大批出现,并迅速遍及了欧洲。

009、空中小姐称谓的由来

1930年5月以前,飞机上的乘客是由副驾驶员兼职负责照料的。

一天,旧金山一家医院里,护士埃伦·丘奇小姐与波音航空公司驻旧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帕森谈天。当她听说驾驶员忙得不可开交时,便说:“您不能雇用女乘务员吗?姑娘的天性是可以胜任空中小姐工作的。”

于是,埃伦小姐和其他七位护士,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空中小姐”。以后,各国民航也纷纷效法,“空中小姐”成为各国民航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010、节目主持人称谓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这就要从1952年的美国说起。

1952年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负责人米克尔森挑选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沃尔特·克朗凯主持报道这一年的美国两党代表大会。

米克尔森和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为了使报道显得更有力,必须把一些主要新闻都串接起来,并进行一番概括、总结。休伊特把这种设想比作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持棒人即“主持人”。“持”就是拿的意思,所谓“主持人”即主要拿(棒)的人。于是,克朗凯特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

011、翻译称谓的由来

我国的外语翻译工作始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8年,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阳翻译了我国的第一部译著《安般守意经》后,佛经的翻译事业开始起步。晋代已设置译场,有组织地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并在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之后,高僧玄奘才开创了融直译和意译为一体,既不损害原著本意,又便于读者了解的“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进入了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玄奘还是我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译成梵文的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了明代,编撰刊行了一套收录梵语、阿拉伯语等基本词汇,每个词用汉语标音的外语辞典《华夷译语》。同时,在明代还翻译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译成中文的《几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等。

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成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馆”。它培养出严复、汪凤藻等一批翻译人才,还编译了一些外语辞典和外语文法书籍。

012、会计称谓的由来

“会计”就是“总会计算”的意思。“会计”起源很早,最早出于《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晚年在绍兴的苗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德,这个行动称会稽(会计)。

尽管“会计”起源很早,但历经很长时间,才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会计”。

“会计”一词用在财务上也是非常早的。《孟子》里有“会计当面已矣”的话。《战国策》“冯谖为孟尝君市义”里也提到过一句词,孟尝君要派人去薛邑收债,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冯谖则应声而出。

到了汉代,我国设置了管理会计事务的官职。《汉书》上载,汉初的桑弘羊,曾为“大习农中丞管会计事”。

013、陛下、殿下、阁下称谓的由来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

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此称谓。由于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例如,南北朝时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萧宏。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故以“阁下”相称。

014、太太称谓的由来

汉朝时期,太太的称谓只有贵族妇女才能使用。汉哀帝时,太太用于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

明朝时期,被称做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清朝时期,一般称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大多数见于婢仆呼女主人。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什么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等,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能使用太太这一称呼的,不是达官贵人,也得是知识阶层。

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后,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变得更加平民化了。

015、妻子称谓的由来

妻字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古时,“妻”的别称很多。如孺人、内子、内人等。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时,则称之为拙内、贱内。

趣味链接:妻子为什么又称“老婆”?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诗中的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人们便把自己的妻子称作老婆。

关于妻子为什么又称“老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学士叫专爱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妻另讨娇娘,但一时却难以启齿。

有一天,专爱新灵机一动,故意在妻子面前写了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后,已明白丈夫的意思,便伤心地续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新粮与“新娘”谐音,对得甚为巧妙。专爱新对妻子的才学甚为钦佩,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很内疚。妻子见他面有愧色,亦趁机提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专爱新提笔续道:老婆一片婆心。

后来,人们就将妻子称为老婆了。

016、丈夫称谓的由来

相传,我国某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君,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趣味链接:姐妹们的丈夫为什么称为“连襟”?

在我国,大多数人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也有的地区称之为连桥、一担挑。据说,“连襟”一词最早出现于杜甫笔下。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两人挺谈得来,经常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不是指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洪迈之前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由此可见,宋朝时,这一称谓已具有今天的意义了。

017、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一般指的是原配夫妻。结发夫妻的由来,相传是从一位皇帝登基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

从前,有位皇帝,在登基的头天晚上,因为担心胡子太短(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无法入睡。皇后十分聪慧,连忙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胡子变长了。次日,皇帝登基时,臣子见皇帝胡须过脐,莫不惊叹。

后来,这件事情被人们广为称颂,人们便将他们称为结发夫妻,以此来表达患难与共、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厚感情。

趣味链接:“两口子”是指哪“两口”?

生活中,一般将夫妻称作两口子,据说这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

相传,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位才子,叫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关系暧昧,时常往来。

石万仓酗酒成性,有一次,饮酒过度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诬陷曾素箴因通奸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