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26973200000016

第16章 孙子造势 老子立身(16)

康熙大帝对大臣们说:“节俭固然是美德,人们都能挂在嘴上,而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很少。现在天下太平,国家富裕,朕躬行节俭,宫中费用,非常节约。计明朝一日之用,足够朕一月的所需了。一切费用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积累而成的,朕思作为人主的皇帝唯有能够约束自己,所谓的尊贵才能更加可贵。如果只知道奢侈无度,则就不觉得可贵了。我祖宗的传统就是如此,我要时刻警惕牢记着。”

康熙二十四年,他对掌管膳食的官员说:“天下的物力有限,现在的酥油、乳酒等物品,供给有余,收取足用则已,不可过多。蒙古地方很贫穷,收取酌量减少,贫民百姓的日用所需就可以满足了。”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白晋曾为康熙讲授天文历法及医学、化学、药理学等西洋科学知识,他对康熙的日常生活很是了解,他在向法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介绍道:“从康熙皇帝可以任意支配的财宝来看,他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但是,康熙皇帝个人的生活用品绝不用奢侈豪华的,生活极其简单朴素,这在帝王中是没有先例的。”

实际上,像康熙这样名闻天下的皇帝,吃的应该是山珍海味,用的也应该是金银器皿,可他却只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他还吃的很少,从饮食上看,从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

康熙的信条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说明勤俭的深刻意义,康熙帝曾做《勤俭论》一文,主要宣讲勤俭对治理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移风易俗的作用和影响。俭可养廉,廉必清政,政通人和乃民心所向,这才是国泰民安的根本。

[一语点“睛”]

康熙从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节俭,既要开源,又注重节流,实在是胜人一筹,也正因如此,在他的统治下,清王朝走上了大治。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去奢、去泰 把握分寸

“奢”亡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虽然他登上王位后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他缺乏远大的谋略,生活糜烂而贪图享受,这不禁为西晋王朝走向腐朽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晋武帝的骄奢淫逸是在历代帝王中罕见的。他曾下诏挑选公卿以下人员的女儿,以备六宫之用,有藏匿女儿者以不敬罪论处。他规定,挑选期间禁止天下人嫁娶。一时之间,全国上下的女孩子被迫“败衣瘁貌以避之。”

晋武帝整天游玩,不理朝政,后宫妃妾达万人之多。晋武帝对她们个个宠爱,晚上竟不知道该到哪位妃子处过夜为好。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一到晚上,他便乘坐羊车在宫内转悠,羊车停在哪里就在哪里设宴住宿。妃子们为了取得晋武帝的欢心,便将竹叶插在窗户上,把盐汁洒在地上,以此吸引羊车停到自己门前。晋武帝荒淫糜烂,可见一斑!

在晋武帝的影响下,西晋王朝上下奢靡成风。大官僚何曾,每天光吃饭就要花费一万钱,他的儿子也是“食必尽四方珍美,一日之供,以钱两万”。晋武帝的女婿王济请他吃饭,竟用一百多个艳装女子手托食盘以代替餐桌。菜全是山珍海味,其中有个蒸的小猪晋武帝很是爱吃,王济竟大言不惭地说是用人奶喂养而成的,故而鲜美。

王恺是晋武帝的舅父,他仗着皇帝这个靠山,在朝中为所欲为。石崇是散骑常侍、荆州刺史,他家财万贯,生活腐化,甚至连厕所都专门设有十余个服饰华丽的奴婢,手持沉香汁等物,供如厕的达官贵人使唤。这两人谁都不服谁,竟上演了一出“斗富”的闹剧。

王恺用糖水涮锅,石崇就用蜡烛代替柴禾烧火;王恺用绸缎做布幛四十里,石崇便用锦帛做布幛五十里;石崇用调味的料材刷墙,王恺就用止血的赤石来涂屋。昏庸无道的晋武帝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还火上浇油,赐给王恺一株世间罕见的珊瑚树,想帮助舅父获胜。王恺得意洋洋地向石崇展示,可石崇看都不看一眼,竟用铁如意把它击碎了。然后石崇让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树搬了出来,其中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多株,像王恺那种二尺高的就更不必说了,王恺只能甘拜下风。

晋武帝死后,惠帝司马衷继位,他的荒淫无度较晋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短命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二十六年就走向了灭亡。追本溯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是最大的祸根。

[一语点“睛”]

君王的行为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与衰,西晋王朝之所以只维持了二十六年就覆灭了,主要因了一个“奢”字。君王奢侈靡烂、生活腐化,政治自然就不会清明,江山自然就不会稳固。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去奢、去泰 把握分寸

清官海瑞

海瑞自幼聪明好学,他中了举人后,被派往福建南平县当教谕,相当于现代的学校校长。当时,当教谕可收取学生礼物,从学生身上索取钱财,是一个肥差。海瑞刚就任时,他手下的先生就对他说:“我们的俸禄不高,好在可以捞些外快补贴家用。你不要有所顾忌,从前的教谕都是这么做的。”

海瑞听后对那人说:“我们为人师表,怎么可以干这等无耻的事呢?一个人读书多了,越该知道处事守礼,不能随便。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们不能不慎重为之啊。”

他从自身做起,严禁向学生索取钱财,也拒绝接受礼物。他以教约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违犯者严厉处罚。

有人说他小题大作,海瑞就告诫下属说:“我们都是有学问的人,可在很多方面,我们还一无所知啊。如果为人处事不检点,那么天大的才能也阻止不了我们滑向深渊;一旦违法犯罪了,到那时才知道事情的复杂就晚了。所以我劝你们不要铤而走险,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做下愚蠢的事。”

海瑞在当钦差大臣时,他每次出巡,都不用鼓乐,也不让地方官出城迎送。他的手下对他说:“按照朝廷礼仪,你出巡应该鼓乐作前导,旌旗官牌,三班六役,前呼后拥,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威严。现在你轻车简从,地方官就轻视你了。”

海瑞说:“我让地方官敬畏,只是我的官职罢了,哪里是我的排场呢?我不想在人前显出作威作福的样子。世道复杂、人心险恶,做人不能太招摇了,否则必会招来事端。”

海瑞到各地视察,事先都吩咐下面府县不得设宴接风、铺张浪费。吃饭时,最多只能上鸡、鱼、肉三样荤菜和一小瓶酒,绝不许再多加了。

一次,一位知府做了一桌丰富的酒菜招待他,知府说:“你一路辛苦,我又敬仰你的才学,请破例人席,接受我的敬意。”海瑞拂袖而去。

事后,海瑞把那个知府召来,当面教训说:“我严于律己,并不是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的,而是我知道只要随便起来,对身边事不在乎,大的纰漏便不远了。你不要把小事看轻,这样才能做官谨慎,为百姓造福。”

海瑞不因官职自傲,时刻保有敬畏天地之心。这使他做事踏实,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代名臣。

[一语点“睛”]

有些人,稍有成就就浮躁,稍有官职就耀武扬威,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恶嘴脸。海瑞谨守做人的分寸,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能够不因行为过分而招致祸端,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去奢、去泰 把握分寸

白起违背臣之道

战国末年,秦昭王令王陵挂帅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王陵虽然十分尽力,但因赵国奋力反抗,战斗持续了很久,邯郸城还是没有被秦军攻下来。

急于求成的秦昭王怪王陵指挥不力,打算让大将白起代替他。白起说:“大王志在统一天下,但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啊。赵国有各国的援军相助,他们又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拼死相抗是难免的。这样,我军就没有获胜的希望了。大王还是先撤兵吧。”

接下来白起分析了时局,讲得头头是道,可秦昭王还是坚持用兵,请他出山。白起认为出兵不能获胜,所以就在家中称病不出。

白起的家人劝他说:“不管你的见解正确与否,身为臣子,就该听从大王的。你这样固执,拒不从命,大王是会怪罪你的。”

白起说:“行军打仗,如果明知道失败还要进行,那么就只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啊。我不想做一个罪人,怎能为了让大王高兴而屈从呢?”

秦昭王为了说服白起,甚至亲自登门来拜访他。他对白起说:“只要你答应出征,万一失败了,你也没有战败的责任。现在战事要紧,你就不要耽搁了。”

白起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秦昭王不要出兵。秦昭王不听,命令秦军继续进攻,结果遭到了惨败。

白起听到失败的消息后,伤心地说:“大王不听良言相劝,才会有这样不幸的事,我想他会吸取教训了。”

秦昭王心中本来就忌恨白起的才能,他这番言论更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把失败的怨气全发泄在了白起的身上。白起先被降为士卒,赶出都城,后来又派人令他自杀谢罪。

[一语点“睛”]

白起身为臣子,实在有违于臣子之道,对于君王的命令一再抗命不从,已经犯了做臣子的大忌,还自以为是地说风凉话,如此过分,当然就是自寻死路了。

不自为“大” 能成其大

[原文]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原文释意]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是由于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真正成为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智谋分析]

老子说,举世公认的“圣人”是绝对不会自高自大的,这正是他显得高大的原因所在。相反,自高自大者绝对不可能成为“圣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自高自大者,都是无知的。真正的智者,都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成就再多、地位再高,也不会盲目地自高自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清醒,不断前进。

而盲目自大者,很少有能够得以善终的,几乎是无不因骄而败,惨淡收场。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不自为“大” 能成其大

鲁国名臣季文子

季文子是鲁国的一位名臣,但他从不自以为大,不以朝中大臣自居,而是本本分分做人,并以勤俭名闻天下。

季文子的妻子持家也十分节俭。季文子当上鲁国宰相后,家中逐渐富裕起来,但他的妻子仍然是不肯穿丝织品,喂马也从不喂粮食。

季文子的一位朋友对他说:“您是鲁国的上卿,妻妾不穿华丽的衣服,不给马儿喂粮食,别人会认为您吝啬爱财,这不仅会影响您的形象,而且对国家来说也很不体面啊。”

季文子说:“我觉得您说的不对,我看到那些老年人穿的都是布衣,吃的都是青菜,我还怎么敢像您说的那般奢侈呢?况且我还听说,君子是以道德来为国家争取荣誉的。品德好,能使我有所得,又能使别人有所得,这才是可以做的。如果过分地奢侈腐化,沉溺于享乐之间的话,又怎么能守护国家呢?”

季文子的朋友听后,惭愧的低下了头。鲁国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纷纷称赞季文子的美德,他们也都以季文子为榜样,人人崇尚节俭,鲁国不久后便以民风淳朴而闻名天下了。

[一语点“睛”]

季文子不以官员自居,而是自我约束、俭朴为本,最终官升至宰相之职,同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这就体现出了“不自为‘大’,能成其大”的道理。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不自为“大” 能成其大

汉文帝刘裕安邦定国

像汉文帝刘裕是南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口碑很好的君王。

刘裕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了人间冷暖,这对于他日后革除弊政,倡导节俭是有很大关系的。

刘裕执政时,世风崇尚奢靡,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因此,刘裕首先从自身做起,开始大力提倡节俭。他对金银珠宝从不奢求,后宫的妃子也很少。刘裕的住处也非常简朴,床头是上屏风,墙上挂着葛布灯笼和麻绳拂。他睡的床很简朴,没有高档的曲脚床、银涂钉,最简单不过的直脚床,钉也仅是用铁制造的。

刘裕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各位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钱不超过二十万。他的穿戴也很俭朴,常穿连齿木履。

刘裕外出时,不摆皇帝的架子,不喜欢被众人前呼后拥,而是仅让十余人跟随。他还把自己打了好几层补丁的破袄送给长女,让她以此教育后人,要他们节俭持家。如此一来,东晋以来的奢侈风被刹住了。

刘裕的节俭作风为天下百姓树立了榜样,为国家走向富强奠定了基础。最终“光大天下,克成大业”,成为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一语点“睛”]

汉文帝刘裕不因自己是皇帝就要求高标准的生活,而是俭朴为怀,因他如此“不自为大”,获得了安邦定国的好结果,最终成就了“大”。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不自为“大” 能成其大

萧绎帝自大亡国

梁武帝萧衍执政时,他的第七子萧绎自幼便聪明绝顶,其智慧远远超过常人。他五六岁时,就能背诵《典礼》,并且一字不差,因此萧衍对他特别疼爱,请了许多名师来培养他。萧绎长大后,受封湘东王,他的文、书、画被人称为三绝。

有一次,萧绎和裴子野等人饮酒论诗时说:“我出身皇家,博古通今,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了。我想以诸葛孔明自比,可以吗?”

裴子野等人相视之后,都没有作声,心里却都认为萧绎虽然有才,语气却太狂妄了。后来裴子野向萧绎委婉的表达了这层意思,劝他谦逊一些。

萧绎却颇为不悦,他说:“不是我狂妄,而是实在没有什么能难倒我的。我是不能和普通人相提并论的,你们自不必多言。”

后来,萧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在江陵称帝。

此后他更加自负了,经常对人夸口说:“侯景作乱,若不是有我在,天下还有安宁之日吗?如今侯景已除,再没有谁可以做我的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