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激励青少年的100个人与动物故事
26355200000008

第8章 四眼狼隔代报恩

桃花坞村的崔老汉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泥瓦匠,村民们盖屋修房,总是请他去帮忙。

这一天,崔老汉从外村帮人家盖完房屋回来,经过一处山坡时,忽听有小狗儿般的“嘤嘤”哀叫声,便循声找过去,发现有只小狼崽掉进了猎户挖的陷阱里。好心的庄稼老汉根本就没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所以无所顾忌。他用瓦刀把陷阱的土壁挖了些蹬台儿,把狼崽从里边抱上来。小狼崽长得很好看,它的双眼上边长了两个小铜钱一般大的白斑毛,看上去就像长了四只眼睛,当地人把这种狼称作“四眼狼”。崔老汉很喜欢这只“小四眼”,就把它抱回了家。

小狼崽的胆子大,好奇心也重,经常溜达着到牛圈、狗窝跟前看一看、转一转。于是引得公牛的眼中直喷火,看家狗把它咬得直叫唤。崔老汉为了保护“小四眼”的安全,就在它的脖子上安了一个铁项圈,用绳子像拴小狗儿一样把它拴了起来。

半年过去,“小四眼”长大了。这一天,崔老汉的亲家公姜老汉来走亲戚。久居山中的姜老汉,一眼瞥向“小四眼”,当即问崔老汉:“亲家公,你这是养了条啥东西?”

崔老汉觉得“养狼”毕竟是件尴尬的事,便笑着回答道:“我养了一条麻皮狗。”

姜老汉哈哈大笑:“这东西耳朵朝天扎,尾巴顺地拖,不是只狼是啥?”说着顺手拿起一条棍子,高叫起来,“打死你这个畜生,免得害人!”

“小四眼”突然受惊,往外猛蹿,由于用力太猛,挣断了绳子,戴着脖子上的铁项圈逃跑了。

转眼五年多就过去了,崔老汉早就把养过“小四眼”的事淡忘了。

这一年的晚春,落下了一场透地雨。春雨贵如油,种地赶季候。村里的人这下可忙坏了,男人们耕地起垄,女人们撒肥料点种子,大伙儿没有一个吃闲饭的。到了星期天,崔老汉十来岁的孙子小山娃把家里的十几只羊赶到北山坡去放牧。小家伙边放羊边摘野花玩。玩得正高兴时,突然蹿出一只大青狼露着白森森的牙齿冲进了羊群。幸亏邻居张铁匠家的狗在附近,这只狗扑上前来,挡住了大青狼。俗话说:狗咬豺狼两边怕。那狗只是汪汪狂叫,不敢真扑到狼的身上去;那狼看到这只凶猛的狗,也不敢轻敌,蹲下来等待进攻的时机。就这样狗与狼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小山娃连哭带叫,把在附近耕地的爷爷崔老汉喊来了。崔老汉打量着那只狼,发现它戴着铁项圈,立即意识到这便是当年他养过的那只“小四眼”。这时,大青狼也认出了崔老汉,随即跑过来,温顺地合上了眼,低下了头,趴在崔老汉的脚前。崔老汉气得面色蜡黄,吁吁地喘着粗气,指着大青狼的脊骨骂道:“小四眼啊,在你小的时候,我精心地喂养你,咋还养出仇来了呢?”

大青狼垂头帖耳,静听着这严厉的教训。

“你真是狼心狗肺的东西!你闯进羊群来叼走只羊,倒算不了什么,可是你把我的小孙子吓坏了怎么办呢?我只这一个独苗孙子啊。”老人用赶牛的鞭子指了指呆立在旁边的小山娃。

大青狼睁大了眼睛,看了一眼小山娃,又低下了头。

崔老汉把大青狼训斥了一顿,最后扬了扬手,喝道:“山野畜生,还不快滚!”

大青狼好像得到大赦令一样,舒了口气,摇着尾巴围着崔老汉转了几圈,又嗅嗅小山娃,才低着头慢慢地向山林走去。

晚春刚刚过去,一转眼,又到了麦收季节。

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垄黄,崔老汉家的麦田开镰了。家中的大人都到田中忙割麦,往田里送中午饭的活儿就由小山娃来干。

小山娃挑着竹扁担,一头是盛葱花饼的篮子,一头是装着汤的罐,吱吱悠悠地向东山坡的麦田赶来,

他正走着,路边的灌木棵子发出了窸窸窣窣的声音,接着,“嗖”的一声,从里面蹿出一只麦黄色的黄毛狼来,黄毛狼张牙舞爪地向小山娃冲来。小山娃惊恐之余,抽出挑饭的竹扁担,一边朝狼挥舞着,一边大喊大叫着朝东山坡上他家的麦田逃去。孩子的哭叫声没把大人喊来,却把埋伏在前边的一只大黄毛母狼给引了出来。这两只黄毛狼是一公一母,后追前堵是狼夫妇善用的战术。两只狼前后夹击,十多岁的小山娃连招架之功也没有了,只是呆傻地站在了原地。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只身形硕大的青狼从灌木丛中蹿出来。两只狼已经是没办法对付,何况是三只狼呢!小山娃彻底绝望了,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

不料,奇迹出现了,后出现的大青狼站在小山娃的面前,拦住了先出现的那两只黄毛狼,大青狼首先发动了攻击,它连撕带咬,横截竖拦,挡得两只黄毛狼没法向小山娃进攻。两只黄毛狼对大青狼的行动感到莫名其妙,但又不甘心,继续瞅空向孩子发起猛攻。大青狼“唔哇哇,唔哇哇”地怪叫着,连扑带撞,把两只黄毛狼逼得节节败退。小山娃这才看清楚——大青狼脖子上戴着一只铁项圈!

趁着狼咬狼的机会,小山娃连滚带爬地跑到了东山坡他家的麦田。大人们见孩子像丢了魂儿似的,忙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山娃哆嗦着嘴唇把路上遇见三只狼的经过说了一遍。

大人们被惊得瞠目结舌,唯有崔老汉心里有数,他嘿嘿地笑道:“好一个有情有义的‘小四眼’,老汉我没有白喂养你啊。你在春天闯进了我家的羊群,认识了我的小孙子。今天,你救了我的小孙子一命,真算是报答我老汉了,这叫隔代报恩啊!”

(高传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