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075

第75章 “其墓无冢”。葬地成千古之谜(1)

成吉思汗的去世地点,有六盘山、清水县西江(今属甘肃)、灵州(今中夏灵武)三种说法。经学者考证,死于清火县西江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但这个地方又距六盘山很近,所以第二种说法也大体成立。至于死于灵州之说则已基本上被否定。

成吉思汗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古代蒙古族特殊的葬制造成的。蒙族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但在地面上不留坟冢、碑记一类的标志物。《黑鞑事略》一书中专门讲到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但按照加宾尼的说法,蒙古人的这种埋葬方式可能还有保密的目的——埋葬后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以后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

元末人叶子奇的《草木子》一书同样描写了蒙古帝王死后的丧葬情形。他们死后一律被送到漠北墓区深埋,埋毕用万马踏平,待草长出之后再解严。那么成吉思汗的亲族要想祭奠他该如何找到埋葬地呢?原来人们会在死者葬地牵来一只驼羔,他们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以后每遇祭祀的时候,人们就把那只母骆驼牵来,如果母骆驼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这种“保密”的埋葬方式,与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的帝王盛修陵寝的做法,显然大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不仅成吉思汗,蒙元所有君主的墓地,到现在一个也没有被发现。

秦陵和兵马俑

2003年12月9日,西安的气温还在持续下降,坐在去秦陵的车上依然可以感觉到窗外的严寒。在距兵马俑博物馆1.5公里处的秦陵,和兵马俑博物馆前车水马龙相比显得十分冷清,为数不多的游客在拍照留念。虽然只是下午4点多钟,在秦始皇陵门口卖纪念品的小贩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天太冷了,没有多少游客。”一位小摊贩告诉记者。

“对地宫的证实究竟能够给秦始皇陵带来多大的旅游效益要在以后的一两年才能看出来,”陕西旅游集团秦陵公司常务副总董文强谨慎地表示,“现在什么还都不好说。”

他一再表示,他对考古方面知道的并不多。

秦始皇陵比埃及金字塔大5倍,这是陕西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

秦始皇陵现在每年接待游客在60万人次左右,兵马俑每年则在100200万之间。而在1998年以前,秦陵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仅有几万人次。很多人到临潼只为看兵马俑,而对于秦陵似乎遗忘。一定程度上秦始皇陵成了兵马俑的一个旅游附属品。这种现实令董文强也很无奈,“从历史考古价值来讲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它带来的旅游效益却远远超过了秦陵”。主要原因是“秦陵表面上只是一个封土堆,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它的内涵很丰富,地宫的证实可以为秦陵带来一些潜在的效益,但是从国家到地方口径一致“不赞成开挖”。

在门外的宣传标语,中国金字塔、人类的奇迹,开始注重对秦始皇陵的宣传。

发现地宫只能说,我们文物保护的担子更重了。

“所有的勘测,研究资料都是省考古研究所驻秦陵站和北京的考古自然科学家搞的,我们只是配合。”董文强说。

“我现在也在网上查找最新的研究勘测成果,要补充到解说词里面去的。”他还告诉记者。

秦皇陵开发从外围开始

“这次勘测,考察地宫的工作主要是北京的科学家做的,我们只是协助工作,最后确认了一些东西。”省考古研究所驻秦陵工作站的孙伟刚告诉记者。

据孙伟刚介绍,去年11月,国家“863”计划秦陵考古开始,专家们运用物理遥感探测等多项手段在秦始皇陵多处地方进行了探测,第一次探测到了地宫的位置,面积而且……“当时,我们都很激动”毕竟第一次确定了地宫的存在而且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底下约30米处,后来我们协助证实了一些相关数据。

“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结合,也是自然科学第一次在考古上大规模的尝试”,秦陵工作站负责探测工作的姓刘的告诉记者,“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地宫的发现,更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现在对秦始皇陵的发掘都是保护性发掘”,都是被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文物的发掘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只是在抢救文物。

“目前,已经探测了秦陵墓葬坑有180多处。”秦陵工作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这也只是对秦始皇陵东边和南边进行了初步的勘测,至于今后会出现多少个“兵马俑”还不得而知。

目前,正在发掘的9801坑是一个铠甲坑,这个坑总面积比秦俑一号坑还要大,我们现在只发掘了大约130/1。出土了一些石质铠甲。其余的没有必要再进行挖了,因为,保护是第一位的。

有旅游业内人士认为,陕西秦文化游应该打出整个秦陵的招牌,而不能让兵马俑唱独角戏,因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目前陕西正在规划打造整个秦陵遗址游,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资金是个大问题。据知整体规划建设秦陵遗址游需要至少10亿元的资金,而这对现在陕西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挖掘秦陵不能靠冲动对称

秦陵因在考古勘测上有新进展而引人关注。通过高科技的遥感探测和传统探测手段,传说中规模庞大、“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布置得煞费苦心的秦始皇陵地宫情况基本探定,于是究竟开不开挖又引起争议,按理这应该是件好事,我们一直在为文物保护受冷落而烦恼,为遗址被毁、古墓被盗而难过吗?然而,面对这些,偏又无端地生出一些忧虑来:考古发掘有没有热到过度?在考古队伍撤退后,是否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和保护——文物保护从来都是“僧多粥少”,“高僧”频来,会不会有不少连粥都喝不上呢?

像秦陵地宫,国家文物局一直态度坚决,要发掘,但要3050年后再说。另一处大受追捧的“富矿”乾陵也如此,挖开的主张和计划几次三番地报上国家文物局,打的又是“抢救性发掘”大旗,同样没有通过。不发掘,正是因为重视,在不具备“养好”文物的条件时,让它们留在住了几百几千年的老家,才更安全。不发掘,也不等于不研究,用遥感技术探测秦陵地宫,是被列入“863”计划的项目,足以证明这一点。

追逐考古现场,因为它有不可知的心理悬念,还有老山汉墓和埃及金字塔的电视直播热的例证。对于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专家们,突然到了聚光灯下,一样难免冲动。比如,秦陵或乾陵,就有专家私下里心存渴望:研究了这么多年,有生之年能看看“真相”多好!当年郭沫若先生的开挖乾陵之请被周恩来总理坚决否定后,也曾题诗“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写出了他的失落与不甘。所以,才为主持秦陵勘探的一位老先生的话感动:“不想改变我晚年在家带小孩的命运”——如果继续发掘,他可就忙坏了。

其实,开挖的同时就意味着历史传奇魅力的失落,或者失望的开始。乾陵里也许什么都没有,像那个在几亿世人面前打开的空荡荡的金字塔一样。而阿房宫呢,真正量出了它的长宽高下,从此再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时,也没了与想象同在的气势。论“旅游资源”,这未必就不是一种损失。

辽祖陵耶律阿保机墓

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祖耶律阿保机陵墓的准确位置首次被确定,并且保存完好。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代祖陵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发现。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二队队长董新林介绍,有关辽祖陵的文献记载十分简约及相关考古缺乏,以往对祖陵的考证和认年10至11月,该队会同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对辽祖陵园遗址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依据出土石像生的位置,初步确立了辽代祖陵神道的大体方位,从而明确了辽祖陵的准确位置。此外,根据“南岭”西侧山脊上的石墙遗迹,考古专家提出祖陵陵园可分为主陵区和陪葬陵区的新认识。对环绕祖陵陵园山脊上的石墙考察,考古专家认为,石墙的性质不是防御性的,而是与辽代修建陵墓时遵从的堪舆(风水)制度相关,并得出辽代祖陵应是依据汉代皇帝的堪舆制度而建的结论。

据介绍,辽代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夫人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年)。辽祖陵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有一个直线距离约80多米的山口作为唯一出入口。

20世纪上半叶,外国学者对辽代祖陵陵园进行了多次踏查;60年代初,我国学者贾洲杰先生对祖陵考古调查曾取得一定收获。此次,考古队对半埋在现地表中的石翁仲进行了清理,试掘了1.5平方米×2.5平方米的范围,清理出石翁仲的底座。惊喜地发现紧贴石翁仲西侧的原地面有一个石雕卧犬,应是当时祖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之一。距此不远,还有一残断的半节石翁仲个体,与清理出的石翁仲如出一辙。依此,初步确定祖陵神道位置呈东南向及祖陵位置。此外,考古队还发现了近30处封堵豁口或筑于平缓山脊的石墙。这些石墙将祖陵陵园密封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董新林称从石墙形状和特点看,其性质不会是防御性的,而可能是与古代陵墓修建时遵从的堪舆制度相关。

这次调查,在附近葬墓区发现了三座陪葬墓。其中一号陪葬墓已多次被盗,是一座三正室带二耳室的五室墓,属于辽代皇帝的待遇。从其弧方形的墓室形制看,此墓可能属于辽代初期,有五代墓的风格。目前,祖陵保存完好,在中国古代帝陵中是较少见的,且祖陵已设有专门的文物保管所。

董新林称辽祖陵的考古研究,对了解辽代帝陵的陵墓制度,乃至探讨中国历代帝陵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辽祖陵的新发现欣喜之余,专家们也对公开这些发现内容不安,因为不法分子可能由此觊觎墓藏。董新林希望记者通过媒体呼吁,加大对祖陵的保护力度,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相关链接

耶律阿保机(872—926年),辽太祖,辽王朝的建立者,汉名亿。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改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任用汉人制定封建典章制度,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皇都及墓地

关于陈圆圆善终于何地,清史上一直是一个谜,然而,在贵定的“皇都”城和县城都有陈圆圆的传说。

吴三桂曾在贵定建“皇都”,“皇都”城建在山上,山脚至山顶约100多米高,在半山腰处还存有一个石砌的门洞,现存残墙高约3米。这是皇城的南门。登上“皇都”城,极目远眺,视野倏然开阔。在“皇都”城的东面,一条清澈宽阔的大河呈“S”形向南流去,河岸是一马平川的千亩良田,金色的稻穗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丰美而壮观。整个地理环境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使整座“皇都”城显现出一种王者之气。

由于历经数百年风雨,“皇都”城年久坍塌残缺。但现还残留有3米高的南城门石洞门一个,以及城墙内四周都还依稀可见满山的城墙断垣。西边的城墙墙基现保存的还较为完好,均是取用当地山上的山石砌成,墙体90公分宽,异常坚固。在“皇都”城的旁边有一座比“皇都”城稍矮的邻山,叫“营盘”,这是驻军保护皇都的军寨。“营盘”山另一侧的山下有一个村庄叫做“皇都堡”,这是专为“皇都”城设置的“接待站”,同时也兼军事驿站。当时“皇都”城一带没有百姓,是一个军事重地,非军事人员是指吴三桂及高级军官的家眷及随从人员,吴三桂带着军队走了以后,留下老弱病残军人,他们与搬来这里的当地人就成了这里的第一批百姓。

“皇都”为何在此选址

据《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中记载:“黔省远在天末”而又极为贫困,职官无能为力,多数挂印弃职逃去……万一有像战国时在云南自立为滇王的庄足乔、秦朝灭亡时自尊为南越武帝的赵佗等这样的人物暗藏在哪里搞独立,就没有大明朝的全国大一统可言了。这些见解对于明朝皇帝可能是一般形式的奏议而已,但对于“有异心”的吴三桂来说,不能不是一大可取之策。因为历代最高统治者所担心的,正是不甘久居人下者所“关心”的。这从吴三桂统率云贵各路人马三十余年的“行动”中可窥一斑。

此外,沿山镇是古驿道必经之地,西距省城贵阳仅80公里,其间1023公里外有沿山堡、皂角关两处险要关隘;南有得封关可守,东有海拔1369米的回子洞大山为屏障且有马坝河隔其间;北有竹林堡及海拔1394米的鸡冠坡拱卫而瓮城河(今名盘江)居其前。“皇都”城距北面贵定县城34公里,南距贵定旧治古城13公里,故此已得“地利”。加上“山高皇帝远”,而明清两朝廷累累派兵镇压苗仲(仲即今布依族)人民,因而使吴三桂可“作谦恭,阴结天下士”,以收买民心而得“人和”。所以,吴三桂在此建“皇都”城,既得“地利”又得“人和”,调养生息只待“天时”来临便举旗反清。

从此处的地形风水来看,东西两面是山地,南北两面是长川,中间是近千亩的平地(现在是稻田)。平地上有河流蜿蜒呈“s”形,由东西两面的山地合围而形成一个太极图形,“皇都”城正处在西面山上,也就是处在这个太极图形的边沿上。太极有元始初创之意,吴三桂将“皇都”建在此太极图上,意。在蓄纳太极初创天地之运行能量,以此象征他重新“开创天下”的帝王大业。当地有民间山歌道出了吴三桂修建“皇都”城的史实:

大田大坝谷子黄,我乡来了平西王;

修起皇都城一座,指挥兵马练刀枪。

暗建“皇都”的目的

清初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雄居云贵30余年,在云南昆明已有官衙平西王王府。而他却选择在贵州贵定秘密修建“皇都”,这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美,实乃屯兵屯田的隐蔽理想之地。

吴三桂之所以在贵定秘密修建“皇都”,正是因为他欲“谋反”称帝的需要。据季德新和彭荫荪的推测,吴三桂在贵定建皇都的时间大约是康熙九年1670年前后,那时的吴三桂,已是花甲之年,面对康熙王朝如日中天的流治,在“康熙盛世”下感到终无可乘之机。可以说,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天时”是“不顺”的。

作为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吴三桂年轻时引清兵入关,为人所不齿;到暮老之时又蓄谋反清,30多年的岁月里,他的心思可谓是充满了复杂的矛盾。那时,康熙为了统一,实行“撤藩”,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深感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反了。他那时年高体病,也不容他再拖下去,所以匆匆举旗反清。

吴三桂的“智囊”们在贵定的这座“皇都”城中密谋策划“自立为国号大周”看来也较为仓促。但是吴三桂建立这座“皇都”城说明他起兵反清确实也做了充分准备。

“皇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