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069

第69章 炎黄子孙春节爱吃年糕之谜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时,炎黄子孙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吃年糕。

我国的年糕种类繁多,江南的年糕更为丰富多彩:有桂花糖年糕、猪油年糕、果料五仁年糕以及水磨年糕和民间流传的砖块年糕。江南年糕以糯米粉或粳米粉为主料,粉细香糯,色泽白亮,蒸透柔韧,水煮不腻,久藏不霉,深受大众的喜爱。

早在公元6世纪前的古食谱《食次》中,就有年糕及其制法的记载。明代《帝京景物略》说: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要“啖黍糕,日年年糕”。这年糕的定名是来自“黏黏高”的谐音,寓意着大吉大利的意思,祝愿来年生活更甜美,生产、生活“年年(黏黏)高(糕)”。清末有人写了一首诗云:“人心多好高,谐音制食品。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稔。”

中国人春节吃年糕,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战国时的吴越,发明人是伍子胥。有关年糕的来历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间命伍子胥负责修筑王城,历时三年城池修毕,命名“阖闾大城”。阖间死后,夫差继位。他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的忠告,北上攻齐。当夫差打败了齐军班师回朝时,文武百官到城外列队迎接,唯有伍子胥忧心忡忡。回家的路上,伍子胥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可去象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不久,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闻知伍子胥已死,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吴国军民困守城中,炊断粮绝,每天都有人饿死。伍子胥的老部下带领居民前往象门挖地觅食,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压成的,十分坚韧,既能筑城,又能充饥。靠着这些“城砖”,百姓度过了饥荒。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供奉伍子胥。因为逢年就做,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也就形成了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这则传说在历史上当然是查无实据的,但它一来有趣,二来又和伍子胥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今天的人们一边吃着香甜的年糕,一边缅怀着古人的业绩,是一件非常惬意而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