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耽美小说本草笔记
26275900000001

第1章 .引序

第一章。引序之本草杭州

早自秦汉时期起,杭州医药商业就开始兴起,那时候大多是医药一体,中医一面行医,一面采药,自制自卖。东晋以来,中药商业逐渐增多。北宋中药材的采集和栽培技术有了提高,杭州人沈括指出采集不可限于时日,要根据药用部位、地区、气候、种植条件等的不同区别对待。宋朝常用药物栽培品种约70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这与将药物作为重要经济作物进行栽培有关,一些外来药物也开始引种。南宋建都临安(也就是杭州),使临安成为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蛰居此地的南宋朝廷重视京城临安等地的药业发展,致使杭州药材种植面广,药材达70多种且大多分布在城郊、富阳、余杭、于潜、昌化等地。药市和药店鳞次栉比,城内有著名京师大药铺数10家,云集在御街中段的保佑坊、太平坊、中瓦子、市西坊和猫儿桥一带,有的专为皇室和富家豪门服务,朝廷旨办的太平惠民局特别彰显,专门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制熟药丸散发卖,并由此推行到各府州县,相沿百年。制药工场规模较大、药膳风俗盛行,大有独领全国风骚的势头。

南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序言就记载钱塘有三建,即乌头、附子、天雄。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杭州的中草药材十分丰富,产地较广,品种较多。当时杭州盛产姜木瓜、蜜、干姜、芑、牛膝、黄连、杞、佛手草。杭州吴山的采芝岩,岩下有一丈多土地,可以种植黄精等药物,成为药莆。

北宋时期,杭州又增产了云母、白术、槀木、五味子、木鳖子等中药材,江干区笕桥镇一带频江临水,也盛产中药材。

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杭州土贡蜜陀僧10觔、甜葶苈12觔、山栀子115觔。嘉靖《仁和县志》载:“堪以充贡一十三品:香白芷、紫苑、吴茱萸、麦门冬、千金子”等13种药材列为贡品。此时,市郊笕桥、彭埠、九堡和乔司一带早已形成颇具规模的药材产地,并在望仙桥附近有药船停舶处。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杭州产“藁本、野园荽、鸡儿头苗、五不留行。”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杭州产“云母、术、白芷、吴茱萸、常山、鬼臼、茗、元胡、木鳖子、白头翁、苧麻。”《万历钱塘县志》又载杭产药材分:草部七十一种、木部有十、石部有二、虫部有十。

??民国初年时最著名的有18种,俗称“杭十八”,并大量出口。据《康熙仁和县志》卷六·药之属·物产类载,清朝杭州药材有88种。《仁和县志》又载:“白芷:府土贡岁办香白芷六百斤,仁和贡办白芷六百斤,富阳、余杭各贡办白芷五十斤;吴茱萸:仁和贡办”,有很多地产药材列为贡品。

杭菊花:以杭白菊的种植上溯年代来看,最早记载于《乾道临安志》,而唐朝杭州地区的菊花种植未见专业著述,至今所能见到的大多散见于诗赋杂记和药书一类文字中。杭州产菊从杜甫叹菊、沈竞正名、到汪灏总结的一系列史料来看,唐代杭州已较普遍地人工种植黄菊花和白菊花。唐朝杭州地区种植甘菊、产菊、施菊于市场已可见肇端。以其发展而论,大多由庭院一隅的自需移植扦插,到较大面积的自觉园圃畦地种植;由自种自用(食、赏药)馈赠,到少量的市场交易,遂渐形成流通,集散于杭州港(钱塘)而流传于世。

??白芍:五代吴越国时期的《日华子本草》首先记载白芍:“此便是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明、清以来,杭州是重要白芍产地之一。明朝《本草品汇精要》也有“海盐、杭、越产白芍”的记载,并列为“地道”。万历年间“杭州土贡白芍二百斤。”

??白芷:杭白芷是“杭十八”之一,体圆而带方楞,外表灰色多疙瘩,内心方形,香气甚浓,杭州种植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已作贡品。清康熙《仁和县志》载:“白芷出笕桥,粗细不等,黄泽者为佳,四条并生者,名丧公膝,不可用”。

??秦皮:据北宋杭州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予家祖莹,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取木皮煮汁,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疾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就不知天蛇何物。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遭其蛰,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露涉者也当戒也。”

??白术、茯苓这二味药,自古以来就是浙江的道地药材。自南宋以后,杭州生产白术记载很多。南宋《剡录》记载:“剡山有术”。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临安志》就有白术的记载。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本草品汇精要》,也在白术文中立“地道”一项,并曰“杭州於潜佳”。明万历《钱塘县志》载:“白术生杭越,以大块紫花为胜,产於潜者最佳,诸方并珍之”。明、清以来,於术和白术均列为贡品。

??荆芥:“杭十八”之一,在杭州种植的历史已近千年。南宋《(咸淳)临安志》载“杭荆芥以色绿穗农、茎细、性柔、香气浓郁而驰名”。明嘉靖年间列为贡品。

??麦冬:麦冬又称麦门冬,生产历史悠久,是“杭十八”之一。杭州地方志上曾提到出产多种麦冬,最早在南宋《乾道临安志》中即有记载。《浙江通志》称麦冬为“笕桥所产,以肥大者为佳”。《杭州府志》并称“亦出笕桥”,均与上述本草文献相符。至明后期,产地逐步移向笕桥,缪希雍《炮炙大法》曰:“麦门冬:产杭州笕桥细白而皱者。良水洗去芯,大抵一斤减去五、六量,凡入汤液,或以水润去心,或以瓦焙乘热去芯,若入丸散,须瓦焙熟,即于风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损药力,或以汤浸捣膏和药亦可。滋补药则以酒浸,擂之。”在《增订伪药条辨》中也说:“出杭州笕桥者为最佳;余姚出者为花园子”。笕桥麦冬,明、清时代均是岁贡药材。所以《中药大辞典》在药材项下首列杭麦冬,又称笕麦冬、浙麦冬,至于所谓“笕桥十八味”药材,其中也有麦冬。笕桥麦冬个大色白,体肥肉厚,嚼之发粘,味甜微苦,寸冬为最好。

??千金子:“杭十八”之一,正名为续随子。明万历《钱塘县志》载:主产杭州笕桥,杭州岁贡续随子50斤。玄参:杭州玄参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已有种植,主要产地在笕桥、艮山门及乔司等地,以笕桥产者最为有名。笕桥玄参品种有二:羊角种与萝卜种。羊角种产量不如萝卜种高,晒干后折率亦低于萝卜种。清朝因避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讳,曾改称元参,又名黑参、乌云参、玄台、重台等,以笕桥产者为最佳,枝大肉厚,汁多力足,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延胡索:最早提到杭州生产延胡索的应推《本草述》:“仁和笕桥亦种之”。所述形态、生态、亦与今日所知的延胡索较一致,即“春后生苗,高三四寸,延蔓布地,叶必三之,宛如竹叶是也。”

??薄荷:“杭十八”之一,品种甚多,“赤丸”是最佳的洋种。笕桥种植的薄荷为本地种。薄荷的繁殖方法有种子、扦插、分株、根茎繁育等4种,杭州采取根茎繁育法。

??地黄:“杭十八”之一,又名鲜生地,与河南地黄品种不同。笕桥地黄栽种已有900多年历史。清康熙《仁和县志》载:“地黄种有粗细不同,以水浸之,浮者曰天黄,不可用;半沉者名大黄,次之;下沉者始名地黄。艮山门外多种此”。鲜生地长尺许,粗细均匀如笔杆,历史上药农多担售至望仙桥一带药行及大药店,再由药行运销至上海,分销全国。私商视到货量而定价,多则削,少则抬,故产量不稳定,时多时少。

此外,根据《本草纲目》、《浙江通志》等20部史地著作记载古代杭州药材达百种,“浙八味”、“杭十八”更是享誉海内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