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90

第90章 元代综合性农书《王祯农书》

元代初期,由于“重农”举措得力,在土地开发、水利兴修以及经济作物的推广栽培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一派恢复与发展的良好势头。元代的《王祯农书》兼论南北农业技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并广泛介绍各种农具,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

元代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由于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王祯农书》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王祯农书》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余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第一部分《农桑通诀》共6集,相当于农业总论。它贯穿作者的农本观念和天时、地利、人力共同决定农业生产的思想。概述了中国农业生产的起源和发展史,论述了发展农业、鼓励农桑、储粮备荒的重要意义,泛论了农、林、牧、幅、渔各项技术和经验,叙述了时宜、地宜。

第二部分《百谷谱》共11集,为作物栽培各论,分述粮食作物、蔬菜、水果、林木的栽种技术。先叙说各种作物的名称、来源和文献记载,并摘录古代农书中有关的栽植方法。同时也介绍作者对各地作物栽培的观察心得,撰述简明,体例清楚。

第三部分有图有说的《农器图谱》是这部农书的一个创举。《农器图谱》共20集,占全书百分之八十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共分20门,附图280余幅,每项均有详细说明,包括释名、来源、构造和用法,并附以诗赋韵文,不仅记述了当时通用的农器,而且对有些已经失传的古代农具也绘出复原图。图中大部分是当时实物的写真,有许多农具今天还在使用。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后代农书中所述农具大多以此书为范本。

《王祯农书》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在《王祯农书》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所述多以黄河流域的经验技术为主,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而王祯则既熟悉北方农业生产,又因在南方数任地方官,故能比较南北异宜。《王祯农书》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比较系统全面,如对圩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等多种农田形式和许多水利设施及工具的作用和效益都有所论述,并把灌溉和航运、水力利用、水产等结合在一起考虑安排,也提出了兴修水利的条件和远景的宏伟设想。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在《农器图谱》中,收录了的农具数量是空前的。不仅如此,书中对传统的大小农具和新出现的农具逐一叙述,并对它们的性能和效率加以比较,说明了王祯不但是一位农学家,也是一位工艺学家。在此之后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书籍,书中与农事有关的插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本书。

《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王祯在“授时指掌活法之图”中把星躔(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把“农家月令”的要点,全部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方便,非常实用。“田制门”后附录“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是在防火建筑和活字印刷方面的重要贡献。

延伸阅读

元代农学家王祯

(1271~1368),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活在元朝初、中期。元成宗时曾任宣州德县(今安徽

德县)尹、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像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王也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王农书》就是他在做

德县尹时,将他自己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而成的。大约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刻印发行。在《农书》问世不久,王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