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87

第87章 中国土地利用农书《陈农书》

《陈农书》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地讨论土地利用,提出两个杰出的对于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则,对于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创始和发展,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南方水稻田精耕细作技术新经验,从内容到体裁开创了一种新的农学体系。

宋代时,社会经济急剧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凸现出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必须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必须解决土壤肥力连年耕种的矛盾。生活在两宋之间的农学家陈总结了前代农业生产的经验,并结合自己亲身参加农业生产的体会,撰成《陈农书》。

《陈农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不设卷名,是全书的主体,阐述农业生产经营原理和生产技术,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上卷又分12篇:《财力之宜篇第一》论述进行农业生产要“量力而为”,采取集约经营;《地势之宜篇第二》指出生产基地的地势高下不同,应予以不同的适当安排;《耕耨之宜篇第三》主要谈土壤耕作;《天时之宜篇第四》指出种庄稼必须知道“阴阳消长”之理,才能做到顺天时、量地利地进行生产;《六种之宜篇第五》提出要按时宜安排各项作物,实行多种经营,或增加复种次数;《居处之宜篇第六》强调农家住宅要考虑农事的方便,予以适当安排;《粪田之宜篇第七》指出对肥瘠不同的土壤,各要治之得宜,“用粪犹用药”;《薅耘之宜篇第八》指出稻田除草,在不同季节要采用不同的办法;《节用之宜篇第九》强调丰收后,要“节用御欲”;《稽功之宜篇第十》强调管理者要对农民检查督促,“以明赏罚”;《器用之宜篇第十一》阐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念虑之宜篇第十二》指出对农事要时刻考虑,料理缉治。最后附两篇专论,《祈报篇》记述农业春祭、秋报的祭祀礼仪;《善其根苗篇》则专门论述培育壮秧的道理和技术。

卷中题为《牛说》,分两篇:《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强调养牛“必先知爱重”,并记述了一套收养技术;《医治之宜篇第二》指出牛的某些病疫会传染,对病畜要及时隔离和适时养治。因为牛是农耕的主要动力,在经营性质上仍是上卷的一部分,但《陈农书》却是现存古农书中第一次用专篇来来系统讨论耕牛的问题。

卷下名《蚕桑》,主要介绍种桑和养蚕的技术,分《种桑之法篇第一》、《收蚕种之法篇第二》、《育蚕之法篇第三》、《采桑之法篇第四》和《簇箔藏茧之法篇第五》。

《陈农书》篇幅不大,连序跋共计一万两千余字,但内容比较切实,在中国农学上表现了不少新的发展。《陈农书》则从生产全局出发,以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二者并重,并把农业经营管理视为生产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地讨论土地利用,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陈农书》开先例把蚕桑作为农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处理,影响到后来的一些农书。

在《陈农书》中,陈

探讨了施肥与地力的关系,为解决土壤肥力与连年耕种的矛盾,总结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响亮地提出“地理常新壮”的科学理论。

《陈农书》在农学体系上开始表现出有意识地追求完整和系统的讨论,全书上、中、下三卷,三卷合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内容到体裁都突破了先前农书的樊篱,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农学体系。

延伸阅读

宋代农学家陈

陈(1076~1156),南宋农学家,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平生读书,不求仕进,出入于经史百家、释老术数之学,尤究心于农艺。他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经营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一生颠沛流离,几乎跑遍了江淮、江南各地。后隐居扬州西山一带,亲自经营自家的田庄。他不但广泛收集阅读大量农书,还在自家田庄中进行生产实践。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他将这些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详细记录下来,撰写成一部反映宋代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农书。陈的名字,因所著《陈农书》而得以流传后世。从《陈农书》的内容和序、跋中,可约略知道他在书写成前后的活动,及其学术成就和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