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86

第86章 中国制糖专著《糖霜谱》

北宋《糖霜谱》是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

宋代时商品经济繁荣,农业商品化和贸易空前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多样化。茶、酒、糖霜、荔枝、橘、等作为社会商品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物品的生产技术、使用价值和消费方式,以及由此派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糖霜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谱录是关于某一种物品的专志,一般比较详细地记载该物的种类、来源、分布、生产加工、使用等信息。宋代是修撰谱录书籍的高峰时期,宋代谱录撰写的众多与当时经济文化的繁荣时相对应的。

中国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南方适宜于种植甘蔗,北方可种甜菜,是重要的产糖国之一。中国在西周时代已经知道将淀粉水解制糖,长期以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制糖知识。中国古代食用的糖除了蜂蜜之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淀粉水解而成的饴糖,其中味甜的成分是麦芽糖;另一类是由甘蔗汁加工的蔗糖。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在中国,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工艺相继出现。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1130年北宋王灼撰写的《糖霜谱》就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介绍以甘蔗制糖方法的专著。

《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首篇题“原委第一”,记载“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之,独遂宁为冠。”记叙了唐大历年间(766~780年)有一名叫邹和尚的僧人在四川遂宁传授冰糖制作技术,从此冰糖问世。自第二篇以后都没有标题。第二篇主要介绍甘蔗制糖的历史。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

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这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

孙亮传》中,则有“亮使黄门以银

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第三篇专门介绍甘蔗的种植方法,描述了甘蔗的种植区域和种蔗的技术。第四篇主要介绍造糖的器皿。第五篇主要介绍蔗糖结霜的办法。第六篇介绍糖霜或结或不结,似有运命,因及于宣和中供御诸事。第七篇则介绍了糖霜之性味及制食的各种方法。

当时国外还没有冰糖,正因为如此,冰糖成为中国当时的一项出口商品。《糖霜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适用的甘蔗生产和制造工艺的科技专著,《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等都对此专著作了高度评价。

延伸阅读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王灼出生贫寒,青年时代曾到成都求学,后往京师应试,虽学识渊博却举场失意,终未入仕,只得流落江南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师。晚年闲居成都和遂宁潜心著述,成为宋代有名的学者。据有关史料记载,他的著作有《颐堂文集》五十七卷、《周书音训》十二卷以及《疏食谱》等,但已大部散,现存的仅有《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