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74

第74章 最早的银行汇票飞钱

唐宪宗时期的飞钱亦称“便换”,是一种在异地间移转汇兑钱币的方式,性质上类似于今天的汇票,是中国货币制度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唐代中期,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进奏院,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得取之,号曰飞钱。”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定每飞钱千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

飞钱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唐代地方行政区)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开具发联单式的文牒或公据,上载明交钱人的姓名、钱款数额,以及取钱机构的名称,地点,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进奏院是唐代中期边疆地区的藩镇节度使为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络,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专门负责呈递奏章,向朝廷各部门请示汇报及搜集政治、商业消息、交纳赋税等。使用飞钱的商人与节度使派遣在京的进奏院交涉完毕后,以一纸凭据即可随时随地兑换现钱。进奏院接受商人的钱并非全数押运回本道供商人提取,而是充入道向朝廷交纳的赋税中;道应交的赋税也就用不着全数运往京都了。这样,安全而外,又免去了诸多麻烦与劳顿。

飞钱的出现与唐代实行盐茶专卖制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盐茶专卖使盐茶首先是被作为非凡商品投入市场,通过官商、商民以及官民间的贸易转换,不仅为百姓提供所需,为政府求取利税,也极大地促进了货币的使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市肆交易多用现钱,铜钱由于过重,大宗交易,携带不便;而作为实物货币仍在大量使用中的绢帛等自然更是如此。在这种形势下,飞钱便应运而生。

飞钱的出现亦是钱荒的产物。因当时流通中货币不足,政府颁行禁铜出境的法令,各地效尤之,纷纷画地为牢,富商大贾采用汇兑方式以避之。由于飞钱的使用并没有改善京师宫中钱少的状况,虽然给商贾,尤其是大盐茶商人的交易带来便利,也曾为政府所默许,但最终还是遭到政府的禁止。

飞钱免去了携带巨款长途跋涉之苦,便捷安全的异地汇兑,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是适应大宗的长途贩运需求的划时代的金融服务形式变革。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宋代的纸币(交子)和有价证券(茶引、盐钞等),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银钱票、近代以来的邮政汇款等,莫不承其异地汇兑之精髓。

延伸阅读

蜀地是飞钱最早盛行的地方

飞钱兴于蜀,且盛于蜀。蜀地商品经济发达,多用现钱交易,蜀茶及其他蜀地珍宝物产远销外地,为飞钱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因话录》记载,“有士产于外,得钱数百,惧川途之难也,祈所知纳于公藏,而持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这里的“川途”是专指三川(剑南东西、山南西道)之途。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固是诗家夸张之句,但入蜀交通运输一向被视为畏途,亦是实情。剑南三川因地理条件,交通不便,使用携带方便的“飞钱便换”成为迫切需要。其中,尤其茶商和飞钱的关系最为密切。而蜀地的印刷产业的发达也和飞钱的发达有因果关系,唐后期益州的兴盛当有飞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