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07

第7章 汉晋以来的茶叶经济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历史悠久。汉晋以来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唐朝以后,民间饮茶成为普遍,以茶为中心的茶文化不断发展。茶、茶经济、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树的发现和利用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茶最初写作“荼”字,唐以后才改名为“茶”。茶叶最初是直接采摘野生鲜叶作药用,以后进而为饮用,并从利用野生茶树发展成为人工引种栽培。

据说东汉末年,诸葛亮南征时,士兵多病,后访问该地人民,以树叶冲开水饮用,减少了生病。这种树叶,就是现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茶树,该地人民称为“明树”,并称诸葛亮为“茶祖”。可见,茶叶早就受老百姓重视了。茶树生长的基本条件是要有温暖和湿润的气候,因此茶树适宜于生长在南方,而不宜于北方。

茶的需求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在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中,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茶叶采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秦代时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出现,先把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僮约》已有“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魏国张辑在《广雅》中已有生叶制成茶饼的记载,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

在唐以前,饮茶还是北方少数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的事情,还没有成为民间的普遍饮料,产量也不很大。后来饮茶之风从四川一带逐渐扩展开来,茶叶随之成为商品,茶贸易成为一宗大买卖,茶树也向各地传播。到了唐朝,由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足,饮茶之风逐渐兴起,茶叶的生产和加工也逐渐成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一个重要部门,至德宗建中四年 (公元783年)开始建立茶税制度,茶税便成为国家一项重要赋税来源。

据《茶经》记载,唐代产茶地区已有十三省四十二州。唐宋产茶趋兴,发明了“蒸”、“焙”制茶法,制茶技艺日益提高。到了明朝,采制技术进一步革新,出现了薰花茶,制法由晒青、烘青变为炒青,同时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茶叶的外形、内质为之一变,为中国绿茶制作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清朝时乌龙茶演变为工夫红茶,以后又创造了不少其他制法,各地的名茶品种层出不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茶叶款色品种最丰富的国家,茶叶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历经唐代的茶道大行、宋代的茶艺风靡、明代的茶风新变、清代的茶馆林立,中国人把一个小小的“茶”喝得精深、精致、精美,喝出了品味、水平和风采。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于是中国一度成为世界茶叶的惟一生产基地,今天仍然是重要生产和贸易基地。茶经济也就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延伸阅读

陆羽的《茶经》与茶文化的传播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养生的方式。这些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