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59

第59章 隋唐的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隋和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显的作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又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租调制开始于北魏,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唐租庸调制自唐高祖李渊颁布,始成定制,后经唐太宗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一直承袭。开元之后,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随之破坏,被两税法取代。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租庸调制是要配合均田制的,其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亦不可行。唐代人口不断增加,到后来政府已无足够土地实行均田制,领田者所得土地不足,但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负担不来,唯有逃亡,造成租庸调制的破坏。自安史之乱后,国家支出甚大,国家无法再以租庸调制来维持经济,于是改行另一弹性较大的两税制,使税收可以田亩为征收对象,确保收入来源,故租庸调制最终破坏。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租庸调制实施下剥削量的减轻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主要是兴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延伸阅读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重用魏征等

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朝廷还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的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