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26

第26章 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商、西周是青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礼器是古代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 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基本上有采矿、冶炼、制模、浇铸和修整多道工序。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中国青铜器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侍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而得名。鼎腹长方形,四周有盘龙纹,上竖两只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此鼎形状雄伟,花纹秀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

总之,商周的劳动人民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四羊方尊青铜器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四羊方尊的造型以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