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25

第25章 商周玉器和古代玉雕业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7000年的辉煌历史。商周战国时期,由于统治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推动了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可以说商周战国时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

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商周玉器

商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礼制化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了专门从事玉器制作的作坊和工匠,玉雕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同时玉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那时的玉器不仅继续承担着沟通天地神鬼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成为贵族阶层显示身份地位高低尊卑甚至王权的神物。

商周玉器的造型、品种与数量都空前增多。除了早期出现的璧、璜等礼仪玉器继续使用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大量的浮雕、圆雕动物和人物等作品。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像身上,多以独特结构的几何形纹勾连而成,形成特定的观念符号,使每一种器物更富有文化与宗教意义。

商周玉器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还是祭祀的象征物和对武功的炫耀。这使得商周时代的玉器,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写实意义。

古代的玉器雕刻业

在商代以前,工匠雕琢玉器都是用石制工具完成的。用扁平的玉材在石头上磨制出所需要的厚度,打孔一般是用硬木棒或是尖的石头或是动物牙齿反复钻孔,并且要不时的加入水和硬沙。古玉中很多都是阴阳线的雕刻,也是用坚硬的石头和动物牙齿在在表面刻出图案,再用各种形状的硬石慢慢磨去不要的部分,再用兽皮等柔软的材料加细土来进行抛光,完成一件成品要耗费大量的人工。

在商代,有了金属的工具来替代石制工具,如金属砣子加金刚砂来撵花。两汉时期,玉的雕刻工艺也与前代有所不同,其中被称为“汉八刀”的玉器雕刻最具特点。汉八刀,是中国汉代的一种琢玉的雕刻技法,原意指的是一般雕刻只用八刀即可成型。但具体地说,汉八刀不一定必须刻八刀,只是形容这种工艺的简练。汉八刀雕琢技法虽然简练,但后来历代玉雕工匠却很难模仿其神韵。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对于表现动物造型上已脱离了以前的古拙样式,逐渐进入初步成熟时期。到北朝后期,更达到了细致洗练的程度,这是中国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大进步,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后来隋唐时代雕塑的全盛期。

公元960年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历经历史沧桑,玉石雕刻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闪亮的角色。

延伸阅读

良渚文化玉器

良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良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摩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领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玉器的孔。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