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17

第17章 商周时期的骨制农具

商周时期,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木制农具易断,而石器相对来说比较钝,青铜器虽然已经制造但成本较高,因此,骨制农具成了此时的最好选择。骨制器具繁多,制作精致,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水平,促进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是商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商王及各级奴隶主都比较重视农业,经常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受年”,在卜辞中有很多关于祈求“受年”的记录。武丁时期留下的卜辞特别多,卜辞不但祈求“今岁受年”,而且祈求“来岁受年”,即明年的好收成;不但祈求“今岁商受年”,即商王畿地区有好的年成,而且祈求“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商代每年春季都举行“藉田”仪式,“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

奴隶被大量投入到农业领域,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三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当时奴隶主把田地分成许多小块,奴隶使用木耒,石耜、石镰、石铲、石斧、石刀、铜铲等等农具作业。

商周时期的农具仍以石、木、骨、蚌器为主,当时的黄河流域以石耜为主,长江流域除用石耜外,还用骨耜。这种骨耜的耜冠用鹿、水牛等个体较大的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骨制农具的出现也说明工具材质有了扩大。耜冠的形状是上端厚且窄,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横孔插入一根脚踏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便于脚踏翻耕。刃部正中有一道浅槽,槽旁有两个长孔,用以绑耜柄。两长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骨耜结构完善,刃部锋利,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适宜翻耕南方的水田。耒耜的操作原理大体相同,耕者手握耜柄,向下推耜,同时用脚蹬踏横木,合力将耜冠推入土中,耜冠入土后,将耜柄下压,耜冠抬起,将土翻出,大大提高了翻土效率。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商周时期,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夏商周时虽然仍较多地使用石器、骨器和蚌器,但代表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延伸阅读

横溪发现商周时期农具

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普遍流行的、甚至在如今许多农户家里还保存着的麦钎孔农具,早在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聪明的先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据了解,横溪钱商周文化遗址曾在1976年出土过石刀、石镰、石锄、石铲、泥质黑陶、碳化稻谷等文物。考古学家在离地表3米处的泥土中发现了圆锥形泥质陶器,经初步判断,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麦钎孔,该农具是对旱地启孔后用于播种(如播麦子、豆类等作物)之用。这件圆锥形陶器出土文物上置木柄呈“丁”字形,高0.72厘米,上圆外径11厘米、中孔直径0.62厘米,圆面上中孔应是置木柄用的铆孔,与木结合成为劳动工具。说明在当时横溪这块土地上,曾大面积播种过麦子之类的农作物,这件器物为研究古代农耕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