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107

第107章 千年寿纸──宣纸

宣纸是目前是我国境内唯一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书画专用纸,它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墨韵清晰、固墨长久、不蛀不腐等特质,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

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

、《新唐书》,我国历代关于宣纸有很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他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制作宣纸的原料,明代以前一律用纯一的青檀树枝韧皮,配方单一;以檀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用它来创作泼墨山水,可以任意涂抹,而绝无穿通的忧虑。明代之后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互相搭配使用。

青檀树为中国特产,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地区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其树皮纤维细长并强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青檀树又以二年生的枝条皮为最佳,并于春末夏初剥取为宜。沙田稻草为皖南山区山脚田出产的稻草,因山脚田肥力不足,其生长的稻草纤维拉力强,有机质少,叶少杆多,制料时容易漂白加工,适宜于造纸。

人们将上述两种各具特点的木类植物

纸,韧力、拉力强,润墨性好,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聚合而成纸,不需胶合粘连。所造之纸强度和挺度好,所以千百年来宣纸始终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

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其原料需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流程和近百个操作工序,历时一年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字,足见其制作之难。自古民间就有“一张书纸,千滴血汗”之说。

正因为原料之难取、工艺之复杂、时间之长久、劳动之艰辛,所以宣纸产量有限,价格也相当高,历代都被列为贡品。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中国画技法有“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手工抄造的宣纸最适宜表达中国书画艺术的韵味,所以,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以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为人生一大快事,或题辞称颂赞誉,或留下墨宝丹青。

2002年,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明确规定只有在泾县境内以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书画纸才能被称为宣纸。

延伸阅读

现存最大尺寸的宣纸

现存最大尺寸的宣纸名为“千禧宣”,是2000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纪念人类进入21世纪,组织全厂能工巧匠集体制作的二丈规格的宣纸,该纸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宣纸,这是宣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书画艺术界的一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