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2516200000018

第18章 巧妙的控制语言(1)

忠言不必逆耳

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无论何人,对于旁人的忠言或劝告,往往难以接受。如何才能找一种正确的批评方法,使忠言不逆耳呢?

我们对别人发出忠告也好,批评也好,都要明确目的是为了教育,使对方的行动方向按我们的愿望改变。如果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倒不如沉默的好。

有些上司事先未考虑清楚,究竟自己向部属提出的忠告或批评将会得到什么效果的反应,就随便说些下属该如何如何的话。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而这,往往妨碍他去接受批评。所以,上司发出批评,必须使受批评的下属理解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集体好,也是为了下属本人好,之中并无个人成见。如此才有积极的作用。

“真没见过你这样的糊涂虫!”“你不想干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这类批评语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只能刺伤对方,激起对方的反感。

“你没有必要沮丧。”这样的话能使被批评者感到你对他还是尊重的。“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你就听吧。”“我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这类话,也可以使被批评者感到你的温情。

忠告或批评,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最好是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的场合,否则他会认为你故意让他当众出丑,自然增加了抗拒心理。

某单位的员工迟到早退的现象相当严重,上司终于忍不住出声了。如果态度和蔼,事情还容易过去,如果态度粗暴,甚至以威胁的口吻说话,那么,被批评者可能也会强硬地说:“既然你对我不满意,那我不干好了。”这样就有可能使上司下不了台。

按一般情理,迟到者不论其理由如何,绝不会视迟到为好事,虽然没向上司说声抱歉,但心里总是不安。这种情况下,你应当抓住人性的共同弱点,采用温和的语气说:“很对不起,我不了解你有什么困难,如果能够克服的话,我请你注意一下影响。我知道住得远,交通又拥挤,不过我仍然要拜托你能尽量不迟到。”

由于你能够谅解他犯错误的原因,使他感到你不是故意针对他的,他才可能听得进你的批评。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对孩子说:“你看××都能,你为什么不能。”“×××多听话,你却这么顽皮……。”这些话实在不太高明。

站在教育学观点来说,每个孩子都会有独特的才能。由于先天与后天条件的不同,学习能力也自然不同。所以,教育学家们无不主张因材施教。

同样,在与别人谈话时,最好不要互相比较。尤其在责怪别人或批评别人时,“相互比较”是最忌讳不过的事。

有位母亲总是用左邻右舍,张家李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争气”、“出息”来贬责自己儿子“不长脸”。天长日久。使孩子处处感到压力,处处觉得不如人,因而信心丧失,最后自杀。类似这位母亲的做法,用不断的“相互比较”把儿女、下级推向绝望、泄气、或出走,或犯罪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看来,批评人时的“相互比较”实为有害无益的下策。

批评的话语要力求简明。最好只用一两句话就使对方明白,然后立即转到别的地方去。不要喋喋不休地列举对方的过错,以免别人老是觉得你揪住他的辫子不放。

此外,做任何批评前都要想一想:我现在要说了这句话,以后是否一定负责任。有些人心直口快,随口批评人家,回过头就把方才的话忘掉了。而受批评者心理上却已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样的批评是不负责任的。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别人而要使其口服心服,就要讲究窍门。

下面介绍一些批评的方法。

(1)请教式批评

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若是警察当初责骂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2)暗示式批评

某单位工人小王要结婚了,工会主任问他:“小王,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呢?”

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的意思,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她就这一个女儿……。”

主任说:“哦,咱们单位还有小李、小张都是独生女啊!”

这段对话双方都用了隐语。小王的意思是婚礼无法不操办。主任没有直接批驳小王,而是暗示别人也是独生女,但能新事新办。

(3)模糊式批评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的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事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时间聊天……。”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的”、“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是又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通常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4)安慰式批评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5)指出错时也指明对

大多数的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错”的地方,但却不能清楚指明“对”应怎么做。有人批评人家说:“你非这样不可吗?”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纯粹表示个人不满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说:“家里一团糟,又有客人要来,你怎么只管坐在那儿化妆?”这种话不会起作用,它只说了一半。

(6)别忘了用“我”字

一位女工对其工友说:“你这套时装,过时了,真难看。”这不过是主观意见,别人未必有相同结论。

正确的表达方式,应当表明你说的话是个人看法,并不见得是绝对事实,仅供对方参考。这样,人家比较能听得入耳,甚至有兴趣了解一下你为什么有此看法。

说话时别忘了用“我”字。上面那位女工的话可以改为:“我看你这套时装有点过时了,不见得好看。”用“我”字还有一个好处,既然强调是自己的看法,批评者会更富责任感。

(7)克制“我”的情绪

在批评之前你首先要观察自己,你觉得自己的心情紧张吗?对对方心存不满吗?把你的感受—一愤怒、埋怨、责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处的。克制不了就宁愿先不开口,出去散散步,等冷静后再说。

有经验的批评家认为,未开口批评人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如有敌意,存心找麻烦,言语之中必然反映出来。情绪不好是很难掩饰的,而这种情绪有极强的传染力,一旦对方感觉这一点,立刻会激起同样的情绪,立即会抛开你的批评内容,计较起态度来。这种互为影响的情绪会把批评带入僵局。

交谈中乱写乱画的战术

二次世界大战后,震撼世界的风云人物斯大林,在1944年莫斯科会议上与美国外长会谈时,据人们回忆,他始终低头,在纸上乱画乱写些类似象形文字的东西。

斯大林满纸乱涂的真正目的,我们不得不知。但是,就当时苏美双方形势来看,斯大林居于下风,所以人们推测,这可能是破除对方优势的一种心理战术。

在交谈时,拿着笔乱写,对自己本身与对方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对自己而言,借着手部无意识的动作,缓和紧张,稳定阵脚。据说,日本女性相亲时,不少人会反复玩弄手中物品,或神经质地抖动腿部,以缓和紧张。斯大林乱写正是同样道理。

乱写与做笔记不同。将对方的话记录下来,表示承认对方的优越性,让对方控制见面时的气氛。而乱写,说话者不免怀疑我们大概对他的话不屑一顿;或者是在一边听一边整理,以便提出反驳意见;或者在寻找谈话中的错误,而嘲弄自己……。各种狐疑猜测便悄悄在对方的心中升起。

甚至这种暖昧不明的乱写乱画态度,有时还可以掩饰回答不出难题时的窘态。您可以诡称:“对不起!我没注意您刚才所讲的某某细节……。”而趁机将话题岔开。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态度有失礼节。但是,面对难缠的交谈对手时,如采取直接的正面进攻法,很可能落入对方的圈套。因此,有必要采用迂回的扰乱战术。

巧妙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使用“流星战术”,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些商店门口,常可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站在玩具柜台前大哭大闹,非要买那结构新颖有趣的玩具。有的妈妈无计可施,只会一味地说:“不买,不买,就是不能买。”于是乎,孩子哭,母亲打,一时不可开交。

但是,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个大约三岁的小孩站在一家商店的玩具柜前大声叫嚷:“我要这个!我要这个!”小孩的母亲见到这种情况,便指着天花板说:“小力,你看,飞碟。”孩子立刻停止哭闹抬头张望,好像已经忘记刚才自己哭闹要求的东西。不久就乖乖地被母亲牵着消失在人群中。

这就是“流星战术”,是一种转移别人注意力的技巧。

所谓“流星战术”,并不只对小孩有效。表面上看它只是哄小孩的把戏,事实上,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使用,往往能收到奇效。在事过境迁之后,大家也许会感觉到自己受骗了,可是在当时却都会落入这个圈套中。如果对象是个容易受骗的人,这种战术更易奏效。

某公司的经营者,在跟劳工代表交涉,快要做出决定时,突然说道:“喂!先生,你的声音相当不错,好响亮哦!”使得当场的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劳工代表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整个会场隐于一片寂静中。

像这位经营者,能把对方的气势,一瞬间扭转过来,的确是将“流星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打断战术”的使用

在争论的场面,对难缠的对手,应该采取“打断战术”,即扰乱对方的思路,或故意把话题转到别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充分准备好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而又正式开始叙述时,若在不被任何人打断或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你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完成你的演讲。反之,若有人三番五次中途打断你的话,你讲话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在日常生活中最难说服的就是那些思路清楚的人。若想以理论对付这种人,反而会陷入对方的圈套,可是如只是默默地听他说话,又会使他在心理上占了优势。

所以,对于这种难缠的对手,应该先扰乱他。如可以频繁地说着:“嗯,有道理。”以打断对方话语的流动。有时也可以将头转向别处。当话语的流动被打断后,对方的理论思考自然就会受到影响,露出弱点,使我方有反驳机会。

这种心理技巧,在国会的争论场面也常被利用。政府官员在国会中,通常都会照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宣读,所以议员们若想攻破其理论并非易事。

但是,有经验的议员都自有一套。当对方回答问题时,他会支吾其词地应对着,或者故意将话题转至别处,采取扰乱对方的“打断战术”。即使是相对习惯于质询的政府官员,碰到这种情况时,也难免穷于应付,最后可能说出一些原来不准备说的话。这种“打断战术”,对付那些说话时思路畅通的人十分有效。

以静制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