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24938100000029

第29章 查济村

古桥

第二次去泾县查济村是初秋时节,查日华在村里给我借了一部28吋的钢丝车,与村书记一起陪我去青泾古道,看一对鸡公鸡母石。那地方山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据说当年日本人走到那里没敢过去,所以山那边的青阳人没见过日本鬼子。

过厚岸而西,涧水忽左忽右,山色时明时暗。每见一座古桥,老查和王书记便争先恐后给我讲它们的故事。涧深处的嘉兴桥悬于半空中,当地人称它为蜻蜓桥。出资造桥的是一位查姓大户老爷。造桥时老爷年老多病,精力不济,便委托女婿监造该桥。不料竣工后,老人家发觉桥名用的是女婿的名字,便怒不可遏,上告至皇帝处,求皇帝裁决。皇帝问其女儿有何想法。该女在堂上对皇帝说:“穿了衣服尽父,脱了衣服尽夫。”于是皇帝断其父败诉。而这位老爷,至死不原谅女婿,也至死不走这座桥。死后送其前往坟山时,搭竹筏过河,情愿破费钱财。

老庄

上山至观音村,遇见一位朱姓村长。这人与查济村书记熟稔,要我们过河去他家喝茶。茶是好茶,碧绿浓酽,可惜我们没时间耽搁,只喝了两口,就起身要走。朱村长自告奋勇,从屋里推出他的嘉陵摩托,先送我到老庄。

石屋依山起,溪水村中流,这老庄的地形与查村相仿,只是规模比查村小些。旧时每年冬至日,老庄人要挑了碗盏,成群结队地翻山越岭,去查济村祭祖。

老庄人请人喝茶,有点像广东人喝早茶的样子。除茶之外,女主人端来一碟饼干,一碟花生米,还有一碟味道鲜美的嫩姜片,由客人拿筷子品尝。

午饭是在老庄吃的。这是第一次吃山里人常吃的蕨梗菜,忍不住多搛几筷子。山里也有鱼,一种叫红斑鱼,一种叫沙鱼。主人给我们做的是沙鱼,虽只寸把长,但鲜美可口,应属山珍无疑。山里的韭菜也特别香,站在屋外也闻得到。

古道

过古桥,峰回路转。因山高地寒,这儿的耕畜多用黄牛不见水牛。那些黄牛均毛色金黄且富态雍容,即便有八哥鸟立在背上,亦不惊不怪,从容吃草。

鸡公鸡母是一对竖在山口的巨石,均高达20余米。右边的鸡公石凸起鹰嘴相貌凶残,曾有人冒险攀援,由鹰嘴处往下跳,欲弃世自绝。不料事与愿违,坠入灌木中没摔死,白爬了一回峭崖。而鸡母石看上去则温厚得多,像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婆婆。

山口内外的麻石古道,仍依稀可辩。自数十里外的查济村延伸至此地,并由此地延伸至与青阳县交界处万金岭的所有石路与石桥,全是查济人出资修建的。旧时查济人的豪富,可于此略见一斑。过鸡公鸡母山口,见稻田中有一巨石,当地人称它为青蛙石。我呼众人散坐于青蛙石上,按快门给大家留影,但愿没调错焦距。

石门

观音村朱村长忽发奇想,邀我去石门一游。石门在另一道山谷中,朱村长驾摩托带我长驱直入。山路年久失修,被洪水冲上路面的石头有足球大小,于是车子像跳舞似地在山石中狂蹦乱跳。于是我把自个的性命,全托付给车手朱村长,只留了一对眼睛看山谷中的绝妙风景。

此地溪水奔流,訇然入耳。偶有平缓处则树木茂密,流水于卧树间及白石上蜿然漫延。山谷西边的山叫碧山,其山势高耸入云,溪水在山影中忽高忽低。我不由地叹道,连黄山也没有这样秀美的山谷。

据说当年李白寻访查村友人查美屿时,也来过石门山谷。当时查美屿外出不在家里,查父年迈体弱,不便陪游,李白便独自一人入山谷得山水之乐。查美屿回家后,查父令他备足酒肉入山谷找李白。这时候,李白在山里面已经待了五六日了。

见查美屿来了,李白赋诗一首:“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二人喝了酒,吃了肉,李白又赋诗一首,劝查美屿自个下山:“一杯一杯复一杯,两人对酌山花开。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为我抱琴来。”

于万丈峭壁的崖头,俯视山下的羊肠小路,便惊叹造物者的鬼斧神工。石门在山头山口处,据说立在路边的两块石头,原本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副天然的石头门框。可惜1980年代修路时,拿炸药炸了门楣,闻之不免惊讶,不禁扼腕叹息。

下山时,车子比上山跳得更欢。但使我吃惊的倒不是朱村长高超的驾车技术,而是他一边驾车,一边跟我说话,还每说一句话就掉头一次,于惊险中不失礼节的山民作派。

古墓

下午村书记和村长,约我去看一座古墓。据说清朝皇帝曾杀错了查济的一个武进士,冤案被平反后,皇帝给查家赔了一枚金头以表歉意。有人说,金头就埋在那座古墓里。当年二月,曾有盗墓者撬开墓碑,从古墓的顶部往下挖,要直取金头发财致富呢。不料此墓是用“糯米稀”(一种用糯米粥、桐油、石灰及小石粒合成的古代建筑材料,有人称它为三合土)灌注的,坚硬无比,用铁锤砸下去,“一个疤也没得”(村长语)。于是盗墓者只好望墓兴叹,收家伙各回各的家,白忙了一个晚上。

这座古墓的墓主是查瑶图,其妻王氏,是夫妻合葬墓。皇帝赔没赔金头,无文字可考,但这对夫妻被诰授中宪大夫,诰封恭人,是史实。不过即使皇帝赔了金头,砸开这座古墓,也不见得能找到。据说当年查家备了十三口棺材,葬了十三处,哪处有金头,哪处没金头,只有天晓得。此墓立于皇清咸丰二年仲夏月,偎依于山坳之中,且塘水如镜,风景绝佳。“坟前有个塘,代代出宰相。”这种地形,是地理先生心目中的风水宝地,被当地人称之为金钗形。

古建筑

查济的古建筑,以德公厅堂最为古老。屋内的木柱,用的是上乘楠木。虽然有的柱脚已被蛀坏,但自元代落成至今,无一根倾倒。查日华从地上捡起一块瓦片磨擦楠木柱,松手后,这瓦片竟吸在木柱上了,他说这是证明木柱是楠木的土法之一。楠木下的石磉古朴厚实,其风格与明清时的精美华丽迥然不同。

查村以明清古建筑群为众多画家及摄影家津津乐道,可惜我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艺术成就几乎一无所知,只有看热闹的份儿。漫步走在古巷里,给扑面而来的旗杆石、木雕角撑及人物木雕拍照,仿佛搞研究似的装模作样,内心则悠然自得。每走过一座古宅,就往宅院里探一探头,像做贼似的心虚。若被人看见了,被叫进屋里细看,便换了另一种心态,仿佛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主人问喝不喝茶,答曰不喝。若坐下来喝茶,要少看多少古屋?

告别

最后一顿晚餐与查日华夫妇一同喝酒聊天。汤盆里盛的是他们家自己养的草鸡。门阶上鸡血点点,鲜艳了一个白天。这草鸡是在小红炉上用文火煨成,鸡汤金黄艳丽,喝到嘴里特别鲜,好像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汤。

早上天没亮,查日华就开门送我,一只手打电筒,一只手拎蛇皮袋,这袋子里装的是栗子和干笋。小巷幽深静寂,他的脚步在石板上发出橐橐清响。蛇皮袋很重,没走多远就背到肩上去了。雨夜中他送我上了班车,我们握手告别。我要他回家再睡一觉,他要我路上当心,平安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