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女儿:你真好——如何把女孩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
24889600000015

第15章 不要从小给女孩灌输性别意识——6岁以前的女童的培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女性生活的意义或生命价值与男性一样具有多样性。女性具有多种潜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女性应该是,事实上也可以发展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而非仅仅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角色。如今社会中的男女特性有“两性兼容”的趋势,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形势下,要表现出不同的性别特征。女孩的父母千万别从小给女孩灌输太多的性别意识,这样会束缚女孩的身心发展,影响女孩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对女童的智力开发与情商培养上,激发女童的求知欲望,发挥女童的智慧潜能,培养女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卫生习惯,鼓励女童像男孩子一样无拘无束地玩耍,自由自在地“撒野”,给予女童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的:差别对待和角色模式认同。

当儿童一出生,家长就会确认儿童男性或女性的身份。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此开始。而后家长将用不同的性别标准来对待性别不同的孩子。比如,夸奖女孩常常用“乖”、“漂亮”、“整洁”、“温柔”、“甜”等词汇,夸奖男孩则常用“好样的”、“有出息”、“聪明”等词汇;给女孩买洋娃娃,但给男孩子买枪等。当孩子模仿了同一性别的角色定型时,就会得到家长的夸奖;反之,会得到家长的指责或惩罚。孩子到上小学年龄时,角色模式认同渐渐成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形式。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能自觉地去理解一定文化所规定的角色期待、性别角色标准以及性别模式,并能依照此模式而行动。对孩子来说,最有影响的角色模式是父母,然后是学校教师和大众传媒。他们从中寻求和理解这些角色模式,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种模式中的人,即典型的男性或女性,以满足社会及自己的角色期待。

目前,家庭性别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家长盲目地强调传统的角色定型,由此扩大了对儿童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利的性别差异。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家长关心的不是儿童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而是处处要求儿童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家长无视儿童发展的潜质、能力和兴趣,造成儿童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女童,传统性别模式将降低她们的自信心、竞争能力,错误地强调她们的外在美、性格恬静或温柔等价值,使女童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主体性。一些家长还携手将女孩拉上角色定型的道路。

例如,在许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女童的明星照。所谓明星照,是将10岁左右的女孩化妆成成年妇女拍下来的照片。照片上,女孩浓妆艳抹,裸露至胸,像成年人一样微笑着……这实际上是告诉女孩,你的未来应该是一名漂亮、性感、被动等待着男性的妇女。

这些教育方式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潜质,女孩子从小就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现代社会需要女性兼有“两性特征”,即兼有“男女特性”。只培养女儿典型的女性行为,看上去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对女孩的发展并不好。我们应当坚信,如果让女儿把男性的特征融入她的女性特征中,她会更幸福、更成功的。这就需要父母在对女孩的教育中,别把女孩当女孩,别给女童灌输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