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4837600000011

第11章 不要将孩子“棒杀”(1)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然会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家长一般认为教育孩子需要规矩,而执行这个规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棍棒”教育属于硬性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有的时候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不要动辄就打骂他。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请家长告别“棍棒”教育,选择更科学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打骂教不出好孩子8岁的壮壮是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泥巴。壮壮喜欢把泥土掺上些水,他说这样的话,泥巴就会像橡皮泥一样软,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壮壮的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孩子玩泥巴,因为他们觉得泥巴很脏,有很多细菌不说,还很容易把衣服弄脏了。所以,壮壮在玩泥巴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呵斥他,叫他不要玩。妈妈常说:“你看看你,那件衣服是妈妈昨天刚给你买的,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珍惜啊。”

有一天,壮壮在学校用泥巴做了一个坦克,在做坦克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身上的新衣服。坦克做完了,壮壮也成了“泥猴子”。放学后,壮壮高兴地把坦克带回家里。一进门,爸爸就发现壮壮的身上特别脏。爸爸看见他把很贵的新衣服弄得那么脏,气就不打一处来。

壮壮还在玩坦克,根本没有发现爸爸的怒意。在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爸爸一声吆喝:“壮壮,过来!”壮壮这时才发现爸爸的表情很凶。他拿着坦克来到爸爸面前,爸爸一把把坦克从壮壮的手里夺过来说:“跟你说过多少次,让你不要玩泥巴,你怎么总是不听。”说着就要把坦克往地上摔。壮壮见状急忙跟爸爸说:“爸爸,你不要摔我的坦克,我这就去写作业,衣服我也自己洗干净。”但是爸爸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壮壮的哀求,直接就把坦克摔在地上。壮壮看着摔坏的坦克,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说:“你还好意思哭,不许哭!”但是,壮壮根本就不听,爸爸气得揍了壮壮一顿,壮壮因此恨透了爸爸。

这件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壮壮回家都不理爸爸。而且他总是苦着脸,不爱说话,总是闷闷不乐。壮壮的老师说他最近上课总是走神,也不再积极回答问题了,成绩也下降了。他看着别的同学玩泥巴的时候,虽然带着渴望的眼神,但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当老师把这个情况告之壮壮的爸爸后,他才知道自己对壮壮的教育方法出错了。

后来,爸爸专程带壮壮到乡下挖了很多红胶泥,用这些泥巴重新帮壮壮做了一个新坦克。这时,壮壮才真正高兴起来。他主动跟爸爸说:“我以后再玩泥巴的时候,一定会注意不把衣服弄脏。”爸爸见自己改变了教育方式,也改变了儿子的态度,心里很欣慰。

在很多时候,家长对于淘气的孩子最喜欢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不打不成器,不打不会改”是很多家长喜欢说的话,但有的时候,打骂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还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紧张。

冯先生的儿子刚上初中一年级,他很顽皮。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冯先生就因为儿子调皮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冯先生生气地对儿子说:“你看看你,就为了你,爸爸整天被老师叫到学校去,爸爸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

孩子听见父亲这样说,很不服气地反驳:“老师就会大惊小怪,我根本也没犯什么大错。”

冯先生正在气头上,就打了儿子一巴掌,说:“你还有理了,老师批评你还有错了!”孩子哭起来,冯先生看见孩子这样,就说:“你以为哭我就能饶了你,你下次还敢犯错吗?”

孩子哽咽地说:“不敢了。”虽然孩子口头答应了下次不再犯错误,实际上却并没有改。不但没有改,他还将爸爸用在他身上的方法用到别的同学身上。在学校的时候,他将同学欺负哭了,然后对同学说:“你以为哭我就能饶了你,你再继续哭的话我还打你。”

冯先生不知道他这样教育孩子也把坏习气带给了孩子。老师不断地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冯先生,冯先生听见一次就打孩子一次。他频繁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孩子,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变本加厉,最后变成了一个人人都讨厌的人。没有办法,老师只好让冯先生的孩子退学。

如果孩子很淘气的话,父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因为其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弱,淘气是必然的事情。家长看见孩子淘气的时候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爸爸看见儿子正在用泥巴捏坦克,应该说:“这个坦克真漂亮啊!爸爸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玩泥巴,但是在玩泥巴的时候,爸爸一定会很小心,不弄脏衣服。因为妈妈洗衣服很辛苦,而且新衣服弄脏后就像是旧衣服了。”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会立即注意到这些问题。在引导孩子改正的过程中,父母和颜悦色的沟通教育也会让孩子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很多家长都觉得老人说的教育方法有道理,犯了错误就得打,不打的话孩子就不长记性。只有记住疼痛,才能记住教训。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尤其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更加不能用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激烈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走向极端。父母要把孩子管教好,引导和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责骂和棍棒催生“逆反”与“懦弱”赵先生的儿子赵亮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赵亮为人热情,非常爱帮助人。从小学到初中,赵亮一直都很受老师的喜欢,赵先生也因为儿子非常优秀而觉得很自豪。

在赵亮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女生吵架。其实,错在这个女生身上。事情的起因是这个女生拿书频频打赵亮的头。开始的时候,赵亮没有生气,但是这个女生摆出一副“我就打你,你能把我怎么着”的样子,一下比一下打得重,赵亮有点生气了,也拿起书打了这个女生一下。这个女生当时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后来,赵先生得知这件事情,等赵亮放学进了家门后,赵先生问:“你是不是在学校欺负女同学了?”也没有等赵亮解释就把他打了一顿。赵亮本来就很委屈,被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一顿后就更加生气了。

其实赵先生是怕孩子变坏,因为他最近听很多人说过,男孩在初中的时候是最容易走下坡路的。他觉得如果不对儿子严加管教的话,他很可能就会走歪路。而且赵先生对“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他觉得男孩犯了错误就得打。从这以后,赵亮哪怕犯一点小错误,都会招来父亲的一顿打骂。

渐渐地,赵亮因为怕挨打而不愿意回家,而且还经常找理由住到同学或亲戚家。赵亮的做法让赵先生更加生气,如果赵亮哪天回家,赵先生说着说着就会把拳头抡起来。父亲变本加厉的行为让赵亮讨厌透了,他长期过着不稳定的生活,这让他学习成绩下降了。因此,赵亮也自暴自弃不愿意再学习了。他常常逃课去玩游戏机,还和很多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有一次,赵亮的零花钱用完了,但是又不敢回家要。经常和赵亮一起玩的孩子跟赵亮说:“我知道哪里可以弄到钱。”于是他们又约上几个人,在这个孩子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小卖店。店里只有一个老人,他们便向这个老人要钱,老人不给他们,他们就抢。在和老人抢夺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对老人拳脚相加,竟然把老人打成了重伤。

警察很快抓到了他们,赵亮被判了刑,进了少年管教所。一个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在父亲的棍棒下变成了一个少年犯。错误到底是谁造成的呢?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管教孩子是没有错误的。有句俗话说:“树不扶不直”,孩子犯了错误就要管教。可是管教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打一顿是绝对错误的管教方法。在“棍棒”下成长的孩子要么特别反叛,要么特别懦弱。

王斌是在父亲的“棍棒和拳头”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只要王斌一犯错误,爸爸就会打他。如果哪次不打他,王斌都觉得奇怪。就这样长大的王斌性格像女孩一样腼腆,而且就算受了同学的欺负也敢怒不敢言。

有几个同学一直跟王斌借钱。这几个孩子不学习,天天逃课打游戏。因为知道王斌的性格,缺钱了就找王斌“借”。如果王斌不给,他们就把王斌打一顿。他们还要挟王斌说,如果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就让王斌吃不了兜着走。王斌很害怕,但因为从小被爸爸打,所以他遇事都选择了沉默,即使有事他也不说。因为每次不管他说什么,爸爸都觉得是他的错。所以,王斌一直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更加不敢跟家长说。

几个孩子一直欺负王斌,有一次他们又朝王斌要钱。王斌说自己已经没有钱了。这几个孩子就让王斌回家偷。王斌说:“我爸爸会打我的。”这几个孩子说:“如果你不偷的话,我们也会把你打一顿,到时看你怎么和你爸爸解释。”这些孩子的话让王斌更加害怕。他决定铤而走险,去偷家里的钱。

他偷钱的事情很快就被爸爸知道了,不用说,又是一顿毒打,而且这次还罚他一天不准吃饭。没过多长时间,这几个孩子又向王斌要钱。王斌害怕被爸爸打不敢再偷了,但是又害怕这几个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王斌竟然选择了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没有失去生命。王斌的父亲看见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非常后悔。但是,王斌的心里已经有了深深的伤痕,这样的伤痕可能会一直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就选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将孩子痛打一顿,以为孩子会因为挨打就记住教训。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但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造成终生遗憾。

其实,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有所成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父母打孩子的本意是因为爱孩子,“爱之深,望之切”。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爱,而不是要让孩子恨这样的爱。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不问原因就打骂孩子。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种,即使再不懂事的孩子,只要父母有耐心和孩子做深切的交流和沟通,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扣一天,5岁的晓宇从幼儿园回来沮丧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叠纸,大家都会了,可是我没有学会,我是不是很笨啊?”

妈妈问晓宇:“你们老师都教你们叠什么啊?”

晓宇说:“老师教我们叠纸飞机,还有轮船。”

妈妈说:“这么简单的叠纸你都不会,你真是笨啊!这么简单的东西一看就会啦。”

晓宇听到妈妈这么说,心里更加难过了。他默默地走开了,并且决定以后再也不学习叠纸了。

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时候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生活中更是这样,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之类的话,会让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被击溃。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要跟孩子诚恳地道歉。

许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在儿子浩浩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次,浩浩在别的孩子的怂恿下,从爷爷的枕头底下拿走了10元钱。在许女士回老家的时候,浩浩的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许女士听后非常生气,就狠狠地把浩浩教训了一顿。浩浩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在妈妈被训之后,浩浩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过了一段时间,许女士再次回到老家看浩浩,这个时候老人又悄悄地告诉许女士说,浩浩又偷着拿走了十几元钱。这次,许女士真的非常生气,她把浩浩叫道身边,严厉地问:“你是不是又偷着拿了爷爷奶奶的钱?”

浩浩大声说:“我没拿过。”

许女士非常生气地说:“不是你拿的,是谁拿的?难道爷爷还冤枉了你不成?你上次跟我怎么保证的?看来你都忘记了。”说着就要动手打孩子。浩浩的奶奶赶紧过来把许女士拉住。

浩浩仍然大声说:“我真的没有拿……”一边说,一边哭起来。

第二天早晨,浩浩的爷爷告诉许女士,钱真的不是浩浩拿的,是他自己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以为又是浩浩把钱拿走了。许女士听完觉得很难过,她知道昨天自己的态度非常恶劣,冤枉了孩子。想起儿子昨天受了委屈,许女士非常心疼。

她来到浩浩床边,拥抱着儿子。浩浩醒过来,不明所以地看着妈妈。这时许女士对儿子说:“浩浩,妈妈是来跟你道歉的。妈妈昨天错怪你了,是爷爷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妈妈知道钱不是你拿的。爷爷的年纪大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浩浩能原谅爷爷和妈妈吗?”

浩浩说:“妈妈,自从我上次拿钱被你批评以后,我就真的再也不会偷偷拿爷爷奶奶的钱了!”许女士紧紧地抱着儿子说:“妈妈知道浩浩是个好孩子,妈妈相信浩浩。这次是妈妈的错,对不起,儿子。”浩浩听了妈妈的话,抱着妈妈开心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