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27

第27章 村族祠堂的由来

祠堂,也叫宗祠。在农村,大的村庄似乎都能看到祠堂的建筑。祠堂建筑一般比民宅规模大,造型独特。村庄越大,经济越好,祠堂的建筑也越讲究。高大的厅堂,上等的材料,精工的制作,祠堂成了这个村族的标志性建筑。为什么祠堂建得这么好呢?旧社会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姓氏或几个姓氏,时长日久,形成了一个村族。村民对村族观念非常强,对祖宗非常崇拜,每年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祖。祭祖要有场地,所以每个村对祭祖场地很重视,选好的地址,建好的房屋。最早这种屋称为家庙,后来又称为祠堂。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有墓所,日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由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允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一个村的祠堂作用很大,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场所,凡旗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宗祠。祠堂又是村族群众的娱乐场所。祠堂多建有戏台,逢年过节祠堂总是演戏,男女老少聚集一起观看。有的祠堂还设学校,让族人子弟就近上学读书。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像宁海王氏都以“三槐堂”为堂号。因历史上王佑颇为显赫,苏东坡特撰《三槐堂铭》,王氏以他为荣,故称“三槐堂”。全国较有名气两姓堂号源于宁海。一为方姓“正学堂”,以纪念方孝孺的孤忠:另一舒姓“阆风堂”,典出刘倓、舒岳祥读书过的阆风台,这是宁海的骄傲。一般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对联。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宁海的祠堂在明代始建,清代最为普遍。我县现有祠堂保存比较完整的有200余座,具有特色的祠堂有前童童氏祠堂、马岙俞氏祠堂、峡山尤氏祠堂、樟树孙氏祠堂等。至今全县犹存20余对旗杆石,有的石刻图案非常精美,像下洋陈陈氏宗祠、西刘刘氏宗祠等。现存的祠堂大多数已成为村内公共场所或老年协会作为活动的场所。有的为了村民便利,供村人作为置办酒席的场地。

一个村族祠堂的由来和演变,已成为这个村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村族祠堂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很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