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13

第13章 越溪巡检司城

元代开始,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宁海县东北濒象山港,东南依三门湾,倭寇东来,适得其冲,县志载有水车义士陈性中父子率乡民围剿倭寇事迹。至明代,倭寇活动更加猖獗。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采纳信国公汤和的建议,在沿海要害之地设卫、所、司,屯兵防守。卫所均为军队编制,一郡设所,连郡设卫,每卫5600人,所分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20人,其驻地即为某卫某所,如观海卫、海门卫、桃渚所、健跳所。司是地方部队驻防之地,称巡检司,相当于边防哨所。卫、所、司的职责不同,卫、所以防守外洋和入海口为主,巡检司则以巡逻县境内港为主。明清时期,宁海县辖区设有一所五司,即健跳所(今属三门县)和越溪、长亭、铁场、窦岙、曼岙(后两个今属三门县)五个巡检司城,均筑有城垣。驻有部队离县城最近的海防城为越溪巡捡司城,位于今越溪村,距县城约10公里。城筑在村东偏北约150米处的小山岗上,俯瞰白峤港,隔港与亭头山遥遥相对。此为扼守县城的重要关隘,古称亭头关,又称海头。洪武三年设置,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筑城。明史《太祖本纪》载:“凡筑宁海、临山等五十九城,”而宁海就占了六城,则可见当时宁海县在军事上地理位置之重要。建文元年(1399)城废,正统十三年(1448),县丞刘昌负责修筑。修竣后的越溪城为椭圆形,南北约265米,东西约200米,高约6米,周长约800米,占地约5000平方米,城上建有箭垛、窝铺,东向设城门一处。清顺治十八年(1661)撤屯兵,空其地。康熙九年(1670)恢复驻兵,改称越溪南寨。又在隔港亭头山上另建一寨,称越溪北寨,新建营房180间,驻兵最多时有500人。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南北两寨如一把铁钳,有力地维护了县城出入口的安全。想当初,越溪巡检司城高耸在白峤港畔,战旗猎猎,兵戈闪烁,戍卒迎风鹤立,两岸号角锣声相接,港内船只穿梭而过,落日余晖,水鸟翩翩,别有一幅古代海港的壮丽景色。

明弘治元年。在500多年前,越溪巡检司城就是中韩人民友谊交往的一人见证。

2002年7月11日,韩国全罗南道崔溥后裔在道知事带领下,一行108人来宁海越溪村,缅怀514年前其祖先在此巡检司逗留时受到村民热情接待的往事,并在村学校里新树立起“崔溥漂流事迹碑”,为宁海和韩国民间的传统友谊写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