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01

第1章 名胜景观

宁海古县名的美称。

宁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建县,除正式县名外,还有很多别名,如白峤、丹邱、宁川、桃源、回浦等,这些美丽的名称,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清末,曾流行一首《宁海县歌》,词日: “丹邱白峤古名区,西接天台东尾阊: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诗中的丹邱、白峤、回浦均‘度作为宁海县的代称。

丹邱,在县南九‘里,今属三门县。相传三国时著名方士葛玄即葛仙翁在此山上炼过丹,故名。宁海人以此传说为佳话,自谓居地是仙境,宁海因此代称丹邱。

白峤,为今跃龙街道一辖村。县治曾设白峤,又名云峤,故曾以县治所在地代称为宁海。

南宋间,绍兴三年(1133)县令李知微作的《县学新泉记》中有“宁川,海邦也”。王艺在《后粱宣帝祠碑》中也写到:“余宦游宁川,宁川地广,山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圣迹者乎?”他们都把宁海称为宁川。

以上三种别称现已不多见,但桃源作为宁海代称就比较多了。宁海县境是天台山脉逶迤绵亘的延伸,水源多发自天台山脉。《搜神记》中刘晨、阮肇缘桃花溪遇仙神话深入人心,所以宁海人就把桃源作为县的代名,象征所在地是一个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超脱境界。南宋储国秀写过一篇《宁海县赋》,自称“桃源主人”。元代,县丞黄滔《初到宁海》的诗中就有“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至今,城关还保留桃源路、桃源桥、桃源村等名称,当为历史名称的沿袭。

宁海在秦汉时曾一度属会稽郡回浦县,因此清代文人以溯古为雅,把回浦代称宁海也屡见不鲜:如女诗人吴惠芳自号“回浦女史”;徐镛著有《回浦诗钞》;我县第一部历代诗歌总集由清代地方文献学者钱翼衢编辑,书成后就叫《回浦诗录》,收集了自宋代至清代中期数百家诗人的诗作,为保留我县的地方文献做出了贡献。

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还是以缑城代称宁海。缑城,原为宁海古代一个“里”的名字,“里”为一行政组织单位,明初定一百十户为一里,设里长一人。缑城里位于县北,辖区即今大佳何镇及附近一带。

明初,缑城里出了两代名人,方克勤和方孝孺父子,因居住在缑城里,熟知的人称他父子为缑城先生,方孝孺亦自称缑城生。他在燕王朱棣篡位时,拒不草诏,而被灭十族。永乐后的皇帝领悟到他的愚忠有利于政权巩固,于是逐步为他平反昭雪。万历三年,县城新建了方正学故里坊。以后随着褒奖的加码,方孝孺的名望越来越大,外地人从方缑城的名字认识了宁海这座海隅小县,县人亦以县内出了方孝孺而自豪,于是缑城就逐步演变为宁海县的别称。

宁海历史悠久,古县名称谓也甚多,由此,充分说明了宁海具有浓厚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