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关于批评,人们谈得很多很多了,主要意见无非是领导者应少批评,多表扬。批评这种方法名声不大好,可是在职场上,这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却往往最多、最高,于是批评就成了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些领导者虽然动辄批评下属,自以为高明,其实并未真正搞懂批评的目的和意义。有些人认为,批评就是为了追究下属的责任,弄清是非,保证下属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那么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吗?
批评对于被批评者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改变他的外部行动,另一种是改变他的内心想法。哪个是根本意义?后者。但现在有不少领导者,只满足于用严厉的态度、锋利的语言暂时制止下属的某种错误行为,而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自己的批评是否在下属心中激起了波澜。还有的批评只在表面做文章,只考虑让员工行动上“听指挥”,而不是着眼于引起受批评者的思想变化,严格地讲,这不是批评,只是制止;不是教育,而是呵斥。批评,若不能引起下属的自我批评,它的“含金量”就会很低。
还有些领导者总想以指责别人来显示自己专业、突出、与众不同,却忽略了自己在管理或领导过程中“管”多“理”少,甚至自己出现的错误更多,只是别人无权指出来而已。正如谚语所言:自己眼中的石块还没有取出来,却指着旁边人眼中的沙子发难。更有甚者,在批评人时,翻旧账,揭老底,随意贬低下属的人品和能力,严重伤害下属的自尊心。有的领导者喜欢耍威风,当着他人的面,劈头盖脸放连珠炮,或动辄说“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等,或用处分、调动、撤职来威胁,毫不给被批评者面子。有的领导者批评人只讲“严厉”二字,讲“狠话”,讲“恶话”,讲“硬话”,无中生有,无限上纲,结果领导和部属之间往往闹得不可开交,相互不满。
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管理者在批评犯错误的员工时,要有度、有情。这就要求管理者面对哪怕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员工时,对其所进行的批评也必须是善意的、有理有度的,如果批评不是善意的,批评只能成为制造员工与中高层管理者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假若管理者长期对某个员工的工作不满,久而久之就会对这名员工产生成见,如果这种个人成见在批评时表现出来,就会让员工怀疑你的批评动机。
管理者的宗旨,并不在于找出员工的缺点、过失,并给其以沉重的打击,更不是要与下属结怨或产生冲突,而在于找到排除失败的原因,帮助员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下属变得更加出色,使下属不断成熟成长。批评是从帮助的目的出发,指出他人尚不自知的错误。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究犯错误者的责任,它的真正目的在于教育下属今后不再犯如此类似的错误,并且尽力改善错误对目前工作形成影响的现状。错误是人们自身经验累积和职业成熟的必经过程,没有人不犯错误而取得卓越的成功。所以身为管理者的我们不要忌讳下属所犯的种种错误,不要恼怒这些错误所带来的麻烦和困境,更不要把批评建立在毫无意义的责任担当上,这样只会一错再错。
会批评的领导使人笑,不会批评的领导使人跳。高超的批评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最糟糕的批评是泄愤式的,这种做法只能使下属害怕和怨恨,不会心服口服;最理想的批评是教育式的,就像理智的父母教育孩子一样,打是为了确立原则,骂是为了规范行为,不是出于厌憎。
领导者需要注意的是,错误的批评往往比不批评更容易带来负面后果。因此,在学会批评下属的艺术之前,所有领导者都有必要牢记批评下属的九个禁忌:
(1)忌怒发冲冠
当下属有了缺点和毛病或犯了错误时,作为领导者既生气又着急,这在情理之中。此时要注意克制情绪,绝不能大发雷霆,拍桌子摔凳子,吹胡子瞪眼睛。“打人莫打痛处,说人莫说重处。”由于批评是一种负强化,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一般人不太乐于接受。虽然人们一般并不反对善意的批评,但如果批评只是一味地狠批猛训,也会把人批得恼、批得跳。如果把批评的重点放在“评”上,认真耐心地与人评说错误的危害、错误的教训以及怎样纠错进步上,一定能达到在“评”中感化人、教育人、促进人、激励人、提高人、升华人的目的,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批评。
(2)忌恶语伤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时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含蓄蕴藏,而不要幸灾乐祸,故意挑剔,更不能尖酸刻薄,讽刺挖苦,满口脏话,污辱人格,或拿对方的过失当话柄和笑料,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要善于从正面肯定下属为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下属首先从领导者那里获得安慰和自信,进而指出他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意见。另外,批评过程中短暂的沉默,可让他感受你的心情;热情的声音、心平气和的语气会使员工作出积极的反应;握手或友善地拍拍他,告诉他你会和他一起努力;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但像这样干可不行。总之要表达出你的友好。
(3)忌全盘否定
有的领导者一批评人,就攻击人的价值,否定整个人,这样被批评者就不得不产生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敌对情绪。批评要求准确具体,不能哪件事做错了就论及整个人,去否定被批评人的一切。对犯有错误的下属的错误行为,要恰如其分地指出来,是什么性质就说什么性质,有多少就说多少,不能夸大其词,否定一切。忌用“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之类言语,让对方看不到任何希望。
(4)忌以权压人
作为一名领导者有权对下属进行批评,纠正下级的错误,但不能依仗权势来压制下属,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常说“我不听你解释,都是你的错,你不服不行”,甚至说“你这是目无领导”等,或以处分、撤职和调动工作来威胁,采用这种压服的手段,往往越压越不服。该表扬不表扬,好事会越来越少;当批评不批评,坏事便越来越多。领导批评下属,千万别把批评痛斥当成领导艺术,别把批评痛斥异化为怪诞表演,别把批评痛斥当成自己发泄的工具。
(5)忌重翻旧账
批评应针对当前所发生的问题、就事论事,帮助下属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做好思想工作,不应把过去发生的问题和已经处理完的拉扯出来翻旧账。这种翻老账式的批评很伤下属的自尊心,也是做领导的一大忌。
(6)忌不顾场合
批评下属时,一定要注意场合,不能随心所欲,张口就来。长于批评者,会让人闻批则“安”、挨批则“服”;拙于批评者,易使人闻批则“忧”,挨批则“跳”。有的可在大会上批评,有的可通过个别谈话批评。作为领导者,对下级进行批评教育时,不能一次指出一大堆问题,把人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要指出同志的长处、优点,使受教育者具有改正缺点的信心、勇气、力量。
(7)忌推卸责任
任何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应该首先对自己与别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应以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过失,考虑一下自己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会出现过失,不要以一贯正确的口吻去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或大或小的失误时,自我批评更应该诚恳。
(8)忌不分对象
由于一个人阅历、环境、知识、性格特征等不同,其行为举止,道德修养也不完全一样,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要求领导者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对症下药。高明的批评,贵在因人而异,针对下属的特点、性格、心理去寻找最佳方式。如对承受能力较弱的,要事先“透透风”,对思想基础较好的,要轻洒“毛毛雨”,对深陷迷途不知返的,要重打“惊天雷”;对挨批后灰心丧气的,要及时“充充电”。
(9)忌没完没了
有的领导喜欢“痛打落水狗”,员工自己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是厉害,导致员工或者垂头丧气,或者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领导者最坏的毛病,是总爱注意别人的毛病。无论任何团队,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身为领导者无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斥责。然而,一旦呵斥次数过多,便会渐渐失去作用,且极易使下属认为领导性情暴戾、动辄发怒,进而对领导产生反感。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下属,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员工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有效的批评有时只需一句话就够了。领导者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批评,更重要的是设法使犯错误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管理者的宗旨,并不在于找出员工的缺点、过失,并给其以沉重的打击,更不是要与下属结怨或产生冲突,而在于找到排除失败的原因,帮助员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下属变得更加出色,使下属不断成熟成长。
6惩罚员工不妨经常采取杀鸡儆猴的办法,是吗
在现实中,“杀鸡儆猴”也作“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有敲山震虎、威胁恫吓之意,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很多管理者往往对“杀鸡儆猴”格外推崇,对一些犯了错的员工动辄进行公开惩罚,以儆效尤。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满地鸡毛的挣扎,血流四处的惨境,呼天抢地的鸣冤。用这种效果来吓唬猴子是绰绰有余的,猴子们自然不想身首异处,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那么,为什么需要“杀鸡给猴看”呢?这是因为,此方法具有恐吓、威胁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种威慑力和执行力,让周围的人感到畏惧、惊慌,进而在无形中对人们产生压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对你更加服从。
奖罚分明是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处罚是一种负激励,是对个体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给予否定、制止和惩处,使之弱化和消失,使个体积极性朝着有利于个体需要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转移、发展。处罚是控制员工行为的“警戒线”,具有对行为的矫正和教育作用,可以限制错误的不良动机和行为。领导者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宽容忍让的情感对待下级,往往会是问题成堆。一是下属的缺点错误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有缺点、错误的人还自以为是,有恃无恐,继续坚持和发展下去。二是大家对一些歪风邪气看不惯,有意见,但因为无能为力而产生一种压抑感,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职工对领导者不仅不感激、不尊重,反而对他的软弱无力、姑息迁就产生不满,领导者的威信会越来越低。四是由于领导无力,纪律松弛,大家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工作效率很低。各行其是,互不团结,甚至违法乱纪等现象也会不断发生。
一名领导者如果缺乏威严感,下属不怕他,想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不可能的。而且历代许多统治者认为,领导者最好既能被人爱戴,又能被人畏惧,如果必须做唯一选择的话,人们往往宁愿冒犯他爱戴的人,也不愿冒犯他畏惧的人。所以,作为一名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总是做好人,有时候你必须对下属进行责备和处罚,既能“文”、又能“武”,以表明原则、立场。否则,错误将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当然,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处罚一个人不是因为与他有仇,而是为了杀一儆百。虽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群众里也有“狗熊”、泼皮、无赖、二流子、“滚刀肉”,领导者不免会遇到下属抵制、漠视或故意捣蛋、扯后腿、浇冷水等的干扰,以致造成人多嘴杂、号令不行的尴尬局面。所以,作为领导,对这些人就不能客气、不能当老好人,该翻脸时就得翻脸,有时候必须采取强硬的处罚手段,抓住反面典型,选硬骨头开刀,才能起到震慑作用。为了严明纪律,统一行动,必须表现出魄力和威信,处罚几个不驯不服之辈,借以警戒他人。
姑息纵容,贻害无穷。带团队就要敢于和善于使用惩罚手段,该处理就得处理,小病不治会带来大病。就算骑千里马,手里也要有根鞭子。有些人,其劣根性很容易冒出来,不及时地压一下,尾巴就会翘得很高。做领导者就要做到,没问题的时候,大家可以一团和气,客客气气,一旦有了问题,就要电闪雷鸣,教育本人,教育周围人。因此,处理问题员工绝不能手软,不能姑息纵容。
有的地方也确实存在那么一批人,干事没能耐,整人有本事,用整干事的人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这种人不能得到必要的处罚,正气就树不起来,事业就没有希望。对那些气焰嚣张的下属,那些经常反复出现同一错误的下属,那些严重违反制度者,领导者该怒则怒。所发之怒,要显示自己的威严和权势,对员工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范和形象。
但无论如何,“杀鸡儆猴”是一种权术,是驭众手段。在意见纷纭、工作受到许多阻挠的时候,为使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非以严厉手段对付不可,正所谓“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许多管理类书籍也认为,管理者应该运用这样的技巧,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权术手法,而且是一件需要高度领导艺术的事情,弄不好很容易出问题,在倡导人性化管理的今天要慎用,杀鸡儆猴的做法有许多不妥之处。
①动机不纯。杀鸡就是杀鸡,如果鸡该死,那就是咎由自取,如果鸡不该死,硬给杀了,就有些冤枉。为了造成轰动效应,为一点问题而大动干戈,本身就是对规章制度的一种亵渎,丧失理性。一个员工犯错误后,应该按照规章制度,该怎么罚就怎么罚,否则管理制度将失去权威。
②方法不当。杀也好,儆也好,让人有高压之感,用多了,下属认为你缺乏人性,人人自危,胆战心惊,就无法形成对组织的认同、对主管的信赖。俗话说,君子以仁,小人以智,分而治之,仁慈一点会更好。
③效果不佳。杀多了,鸡们自然心怀不满,猴子们有了耐药性,看得多了也没效果。长此以往,只能使被“杀”的心怀不满,没被杀的人见怪不怪,一点效果也没有。所以,杀鸡儆猴太愚蠢。